三年疫情,大部分公司员工都经历过反复的隔离、封闭管理,总是有很多事情并不按照我们个人的意愿在进行,宛如病例的发现:莫名其妙,神出鬼没,长盛不衰。然而我们还是得生存,为了那几碎银两,我们反复的、被动的接受一些规定,或留守公司或居家。

但是不管选择居家、被动居家、自愿驻厂亦或强制驻厂这其中定是饱含了个人与公司,领导与下属、企业与政Z府F等各种利益间的交融,下面谈谈这次驻厂发生的一些事情,侧面反映企业管理,领导能力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博弈,通过事件复盘我们能在遇到此类事件时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谨记选择大于努力。

2022年10月底所在市区发生疫情,病例以无症状为主,每日两三例确诊二十来例无症状。疫情来的还是比较突然,原来此市区也是一周三次核酸持续数月,却不知此次疫情还能够链条那么长,每日不断的检出病例,不可思议。

按照以往惯例,这种小市区发现病例,接下来就是封城了,今年有过几次这样的过度防疫案例,但此次只是坚持市区全员核酸,相传了好几天的封城并未到来,大家只是减少外出,以为这隔三差五做核酸过两天病例检出就会结束,实际并不然。经过数十天的核酸,封城没有等来、市区疫情也没有结束等来国家防疫二十条精准防控,各小区各自为战-----,各种高风险区此起彼伏,报出的病例到不多,这样的事情应该随处可见。

随着高风险区离公司越来越近,工业区出台了【企业驻厂封闭生产的通知】,不得不说这是保护企业能够持续运营的一个妥善解决方案,在小圈子里防止疫情的介入,收到通知当夜企业下发通知到各生产部门准备驻厂,晚上24点前进公司后不能再外出,解除时间另行通知。
厂长通知到生产部门各岗位,管理的窍门是每一次事件都是一次检验综合能力的机会,不光是规划、协调、督导等组织目标,从管理层的处理过程我们可以窥探一二。遇到这种事情,首先要做的是摸底工作,谁愿意驻场睡车间、谁愿意居家去享受。要得到不一样的人数,通知下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如想要多一些人驻场,通知应该是群发通知,让不愿意驻厂的人报名,再配合可能的一些福利,如可能会加班(加班按国家标准给双倍工资)、可能有驻场补贴等;如想让驻厂人员少一些就是让自愿驻厂的人员报名,适当的吐槽一下驻厂环境,打好预防针。当然公司政策未明确前不宜把话说死。

此次驻厂是公司第四次封闭管理,有些人多次为公司贡献,有些人基于自身因素不差钱等原因从来不报名,只说不想打地铺。结合今年整体大环境较差,公司产品销售目标差距很大,库存积压较多,此次驻厂的主旋律应该人数不宜过多,除重要岗位不可或缺的,只要部门可以运转其他如绩效、7S、安全环保、物流计划等一并不建议驻厂,生产岗位保证急、散单即可,按此要求车间需要人数为原人数1/3。
基于此要求,部门领导展现了他为何为领导独到的一面,是一次惩罚平时摸鱼绩效较差人员、奖励绩效靠前人员的机会。首先是驻厂名单的确定,要求各岗位所驻厂人员需要上月绩效的前三名,不愿驻厂人员都可以不来,驻厂之后周末安排一定的福利加班。

前三天没来的不愿来的都各怀心事,不以为意,当封控20天后,笑到最后的应该就只剩高高在上的领导了。有人给领导打电话要求进厂,但是公司或部门领导此时肯定不会随意松口,名正言顺的封闭,一切都是按政府要求执行。
此事从侧面反应多方面的利益纠葛,一是员工利益,不来驻厂只发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歇几天没事,歇上一两月大概都毛了。当初那些自动放弃驻厂人员大抵都有些后悔,都是出来赚钱的;二是公司利益,封闭管理人员减少一半,工资开销大大降低,何乐而不为;三是政府利益,企业封闭管理还能生产,又不违反防疫政策,税收至少还有。总体来说最后损失最大的还是底层员工。
所以万事做选择的时候需要权衡,把事情往严重了看,如封闭管理,普通员工是否做好了一个月两个月的准备呢,还是只是一厢情愿的计划两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