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活节奏加快,变得越发忙碌、不堪重负时,我们习惯于寻找一些容易操作的指导方法,拿来立即解决问题,不必劳神费力。
但这是一种错误。
因为方法仅在一种情况下有用,可以解决特定类型的问题,却无法反复使用。原理则可以被广泛和反复应用。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原理是普遍适用和永恒的。
换句话说,具体方法只能产生线性成果。如果追求的是复利成果,我们就必须究其原理。原理就像知识的基石,一旦正确地理解了它们,你就可以反复应用。
美国效率工程师哈林顿·埃默森以其对管理领域的开拓性贡献闻名,他曾说:「就方法而言,可能有100万种,甚至更多,但原理很少。掌握原理的人可以正确地选择自己的方法,只尝试方法而忽视原理的人肯定会有麻烦。」
探寻原理,摸索共性

并非所有知识都有持久的价值。有些知识只能用一次。比如说,你为了考试记住了一个事实,考试一结束你就把它忘记了;你在手机上浏览了一则有趣的新闻,几分钟后却意识到,你的大脑没有记住任何细节。
然而,另外一些知识能用无数次。如果你懂得事件为何发生或者它如何运行,你就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应用这些知识。例如:
一名学生学会了所有学科的基本原理,他随时可以轻松地以各种方式应用这些知识;
一位母亲或者父亲如果学会养育儿女的基本原理,就能应对数百种不同的育儿挑战;
一名企业家如果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就可以将这些知识应用到任何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中;
一名管理者学会如何让他的团队团结协作,就可以在未来把这种方法应用在其他团队身上;
一个懂得如何做决定的人,总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某些东西只需掌握一次就能使用无数次,这是很划算的。免洗的前期投入,会随着时间推移,让你一次又一次获得轻松成果。
种下一棵知识树

许多人以为特斯拉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有机械工程和火箭科学的学科背景,但实际上他创办这些企业时,对这两个领域都了解不多。
有一次他被问道,如何把整个复杂的新领域这么快就「下载」到自己的大脑中,他回答说:「重点是要把知识看作一棵树。在你获取树叶也就是具体知识之前,确保你已经理解基本原理,也就是树干和大的枝杈。要不然,树叶就无枝可附了。」
换句话说,当我们有了坚实的知识基础,我们所学到的额外知识就有了「附着」的地方。我们可以把它安置在我们已有的思维框架之中。对人类学习方式的科学研究印证了马斯克的方法。
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有一种改变的能力,也就是「神经可塑性」,无论在单个神经元层面,还是在学习新技能的复杂层面上(比如制造火箭)都有所体现。当我们尝试学习新东西时,往往会经历一系列的尝试、失败和调整。导向成功的神经连接将得到巩固和加强。就像一棵树通过变粗变壮来支撑新枝杈的生长那样,我们的大脑神经也可以发展连接,把新的信息纳入我们已有的知识根基。与此同时,那些没有成果的连接会变弱,最终像枯枝一样被折断。
正是由于对基本原理、基本法则的探索,马斯克彻底改变了新能源行业。他将宽带卫星发射到太空,设计了高速的超级高铁旅行系统,建造了更好的太阳能电池,并将宇宙飞船送往火星。理解事物的最基本规律,我们就可以用全新的、独特的方式运用它,马斯克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独立的各种想法代表线性知识。但当它们相互关联时,这些想法形成了复利知识。别人在其他领域最专业的知识也可以帮我们拓宽认知范围。
获取知识,更要创造知识

读书是世界上回报率最高的活动之一。聪明的人早已明白投入大约一个工作日的时长外加几美元买书的钱可以获得什么。
阅读,特别是为了真正的理解而读,无论如何都会产生复利成果。不幸的是,很少有人会利用这一点。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一个典型的美国人每年只读完4本书,或者只读了其中的一部分。超过四分之一的美国人根本不读书。这种趋势还在恶化。
为了使你在阅读中获得最大收益,我推荐以下原则:
一是利用林迪效应。这个定律指出,一本书的预期寿命与它当前的书龄相等。也就是说,一本书存世越久,它留存到未来的可能性越高。所以要先读那些存世已久的经典作品。换句话说,读者需要读经典、读老书。
二是为理解而读,而不是仅仅为了「打卡」。一种情况是,有些书我读过,但我没法告诉你关于它的任何事。另一种情况是,有些书我可能没有从头读到尾,但我经常回想其中的某个章节或段落,它们已经变成我的一部分。第二种情况可能不太像阅读,但我认为它更接近阅读的真正意义。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你,让你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是提炼你的知识。当我读完一本书,我喜欢在一张纸上用自己的话总结我学到的东西。如果你每本书都花10分钟来总结其中的关键知识,你会理解得更深刻。总结是一种提炼思想本质的过程,帮助我们把信息转化为认知,把认知转化为独有的知识。
把没人做的事情做好,其价值大于把别人都在做的事情做精;而把没人做的事情做到极致,其价值将有指数级别的增长。哪些对别人来说很难的事情对你来说很容易?哪些事情是可以利用你已有的知识,让你更容易不断学习并提升?如果有,那么这是你创造知识的机会。
获得知识可以打开一扇机遇之门,但创造知识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机遇。你会获得信誉,人们会慕名而来,机遇会来找你。如果你是唯一绝对专业的人,你会获得难以置信的「杠杆效应」。换句话说,一旦你凭借「懂他人之不懂」名声在外,机遇就会源源不断地到来。
你需要做的就是获得独有的知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吸引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