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收藏

红山文化C形龙玉文化的源远流长

2022-11-24收藏

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前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在石器中烟叶形、草履形的石耜、桂叶形双孔石刀是富有特征的农耕工具,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细石器工具发达,细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镞等器物,小巧玲珑,工艺精湛。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C形龙玉文化的源远流长

高10.5,寬10.6,厚1.6公分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玉雕作品中,就有许多是以动物为题的玉石雕刻,例如红山文化出土的猪龙玦形器,但是否就是玉玦则仍待讨论,同形的玉饰在辽宁、内蒙古和河北等地均有发现,可能是由猪的形象再被神格化所衍生而来,或者是「龙」在早期神话传说阶段的形像。在红山文化遗址,还出土鸟、龟、虎形佩和鱼形石坠等小型的动物形像作品,主要是以玉或绿松石所雕,玉器的使用和丧葬的礼仪是红山文化的一大特点。

从考古发掘来看,一般红山人的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唯玉为葬,而墓地越向边缘规格越低。大墓附近的墓葬有的也葬有玉器,但是数量和规格明显较中心大墓低,但同时还葬有数量不等的猪、狗等,再低等级的墓葬只有陶器陪葬,个别的墓葬没有陪葬品。这说明红山文化的社会结构等级制度严格,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贫富差距很大,有了私有制的概念,甚至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国家。玉器的起源是装饰,玉器的使用从萨满文化发展到族权、神权、兵权的象征,很多玉器是原始礼器,一些动物的造型是氏族的图腾。

红山文化C形龙玉文化的源远流长

高10.5,寬10.6,厚1.6公分

本品玉龙石质青色,立体圆雕玉龙,玉质钙化,头部的吻、眼、鬣部侧视呈流畅的三阶梯状,双眼隐地凸起呈丹凤形,以两孔表示鼻部,阴刻线饰嘴,C形龙头部琢刻生动,极具生韵,龙体光素无纹,中部上方对钻有一孔,整只玉龙造型简洁,雕饰精简而充满典型的时代特征,如龙之耳目,雕刻工艺以阴刻阳起为主,磨制软润,色泽翠华。玉龙头部雕琢,梭形长眼凸出,边缘有单阴线勾出轮廓,吻部长而前凸,鼻上翘,嘴及下颚以几道简练的阴线纹刻划。脑后长鬣飘逸,神气生动,边缘呈刃状,龙身光素,无肢无爪,无角无鳞,躯体似蛇,遒劲有力,通过简洁明朗的雕刻技术,达到具象和抽象的直观效果。

玉龙中部有穿系孔,两面对钻,如果以绳系挂中孔悬置,则正好水平平衡,距今6000年~5000年的红山文化玉猪龙和C形龙的发现,不仅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而且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龙」是民族的象征,是祥瑞和谐之神,此玉龙沁斑自然天成,极具动感与神韵,折射出了中华民族古老深厚的红山文化特征,五千年文明古国无以计数的古代文物精品,都是给中国人长脸、令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好物件,特别是大型青玉C型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玉龙,其造型独特,圆润流畅,生机勃勃,加之负载的神秘内涵,被誉为「天下第一龙」为难得一见的红山文化代石雕精品。

红山文化C形龙玉文化的源远流长

C型龙是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祭祀玉器,实属中国最早的玉龙,马脸长鬃,体弯似钩,从右侧面看,颇似英文字母「C」,于是又被玉器鉴藏界称之为「C形龙」。「勾」的古字通假为「句」字,所以,「勾龙」又写作「句龙」,而「句龙」或「勾龙」,则为古史中「句龙氏」的简称与象征。「句(勾)龙」,在古史传说中为「共工」之子「后土」的别称,为中华民族远古祖先之一,5000年前长江流域的凌家滩文化和4600年前石家河文化中的龙形玉器,演绎着红山龙形玉器的南方版本。

在华夏进入文明时代后,「龙的传人」群星闪耀,延绵不绝,而红山玉器是那个时代人们思想意识的载体,从美学的角度看,它们表现了红山人的聪明才智,反映出他们初步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从工艺的角度看,他们创造的玉器技法精良,都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红山文化玉器由于在造型和玉质运用方面独树一帜,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名气直逼商周、西汉的古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欣赏价值、文学价值、文化价值、收藏价值与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