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收藏

好书赏读|荟萃400位名家手札收藏家珍藏结晶——【寄梅堂珍藏名贤尺牍】序

2022-11-23收藏
好书赏读 | 荟萃400位名家手札 收藏家珍藏结晶 ——【寄梅堂珍藏名贤尺牍】序

作者: 王鹏 编

责任编辑:时祥选 张玥 张畅

出版社: 辽宁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2-6


荟萃400位名家手札 收藏家珍藏结晶

——【寄梅堂珍藏名贤尺牍】序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

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主任

陈子善

早就听说王鹏兄在编选其珍藏尺牍集,而今终于大功告成了。【寄梅堂珍藏名贤尺牍】付梓前,王鹏兄嘱我写几句话,自然是深感荣幸。

认识王鹏兄是在深圳尚书吧。那年秋到深圳参加「读书月十大好书」评选,会后到大名鼎鼎的尚书吧看书品茶。主人文白兄告诉我,王鹏兄等下会来。我对深圳美术界和收藏界一向陌生,不知他是何方神圣,待到见面一聊,方知他是书画鉴赏大师杨仁恺先生高足,来深后,曾任职于何香凝美术馆,从事展览策划及书画研究工作;喜文史,富收藏,古典情怀甚浓,令人刮目相看。去年又有机会拜访他的「寄梅堂」,观赏他丰富而又珍贵的收藏,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这部【尺牍】就是王鹏兄专题收藏的一个结晶。全书收入自吴云(1811—1883)起,至江兆申(1925—1996)止,前后近200年间,中国知识界翘楚386位的421通尺牍,写信人涵盖政坛、文坛、学界、艺术界等众多界别,完全可以用琳琅满目、蔚为大观八个字来形容。令我惊喜的是,书中所涉及的现代文学和学术史上的著名人物中,俞平伯、赵景深、沈从文、李一氓、巴金、郑逸梅、臧克家、苏渊雷、柳存仁、饶宗颐等几位我见过面,冰心、钱锺书两位通过信,施蛰存、柯灵、邓云乡等几位更交往请益甚多,而今重睹这些前辈的手泽,怎能不倍感亲切?


好书赏读 | 荟萃400位名家手札 收藏家珍藏结晶 ——【寄梅堂珍藏名贤尺牍】序


尺牍者,书信、信札之古称。古人所谓「寄长怀于尺牍」(杜笃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语)等,又揭示了尺牍的性质。信札历来广受重视,不仅从中国书法史角度视之,历代许多代表性的书法精品是信札;从文学和学术史角度视之,也有许许多多信札具有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文献和究价值。王鹏兄编选的这部【尺牍】就再次雄辩地证实了这一点。近200年以来,大到国家风云变幻,小到民众日常生活,更多的是切磋艺文,交流治学心得,以及亲情友情的自然流露,在这400多通信札中,都有或多或少真切的反映。

我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学史料研究,因此,对此书所收的近代以来作家、学者的信札就格外留意。许多信札本身就是优美的散文或精练的学术札记自不必说,据我初步翻阅,郭沫若致阿英函(【郭沫若全集】失收)、周作人致张次溪和徐耀辰两函、梁实秋致蒋碧薇函、郑振铎致唐弢函(【郑振铎全集】失收)、沈从文致杨纤如函(【沈从文全集】失收)、浦江清致施蛰存两函、施蛰存致黄葆树函(【施蛰存全集】失收)、陈衡哲致陆蔚如函、冰心致黄裳函等,都是我所关心的,都提供了进一步发掘和研究的线索。此外,书中还披露了不少鲜见的名家文稿,如康有为【致教育部书】、王国维【〈摩尼教流行中国考〉批注】、章太炎【栖霞寺印楞禅师塔铭】、刘半农【〈南朝史精语〉跋】、吴宓【〈丹隐诗存〉跋】、刘大杰悼郁达夫等一组诗稿等,或为作者的全集失收,或为首次与世人见面的手迹,均应特别引起注意。

不妨举两个我的初步考证。一是杨振声致胡适函。杨振声是胡适北大学生,以中篇小说【玉君】在新文学史留名。此函其实是一通投稿信,但写得生动有趣。信中说到胡适邀请但他「不敢加入独立社」,又表示他「对于独立评论的同情又是那般大」,可见此信与胡适创办的【独立评论】直接相关,他送给胡适的这篇「对于社会问题的文章」也应是向【独立评论】的投稿。【独立评论】1932年5月在北平创刊,此信落款「三日」,开头就说「昨天」本想亲自送稿,又想起胡适「星五晚」说「明天」「最忙」,故未打扰,而「今天」又是胡适「见客的日子」,「车马盈门」,故「仍以不来打搅,送上文章为妥」。那么,「昨天」应是周六,「今天」应为周日。查1932年全年,只有1月3日、4月3日和7月3日是周日,1月时【独立评论】尚未创刊,这样,此信写于1932年4月3日或7月3日皆有可能。再查【独立评论】,杨振声一共只发表了四篇文章,即1932年6月12日第四号的【与志摩最后的一别】,11月13日第二十六号的【也谈谈教育问题】,11月27日第二十八号的【抢亲】,以及12月25日第三十二号的【女子的自立与教育】。这篇他自己也「毫无把握的」文章可能真的没有刊出。

更令我高兴的是,戏剧家、翻译家、【清宫秘史】作者姚克的一通信札,竟使我研究工作中悬而未决的一个疑问迎刃而解。我在三年前写过一篇短文【早期姚克二三事】(收入2019年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识小录】),评介姚克的第一本译著【世界之危境】(美国Sherwood Eddy著),这本译著1933年1月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良友素以出版新文学作品著称,【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文学丛书】等即为代表。姚克这本译著是国际问题观察,何以能在「良友」梓行?这封信给出了圆满的答案。原来当时姚克致信「良友」「执事先生」毛遂自荐。他在信中介绍了【世界之危境】的作者艾迪、此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条分缕析,简明而扼要。

姚克强调此书「态度言论均极纯正,绝无政治色彩。今年此书出版后不胫而走,风行环球,实因此书系实地观察及独立批评之结晶,而未(非)普通空空洞洞之书可比也」。正是这封信,使「良友」对姚克这部译著大感兴趣,立即决定采用。此信落款「十一月,二日」,而【世界之危境】的姚克译序作于「二十一,十,七」,书问世于1933年1月,出版速度很快。据此可以推断,不仅此信是写给「良友」的,写信时间也定格在1932年11月2日。对我而言,这真是意想不到的可喜收获。


好书赏读 | 荟萃400位名家手札 收藏家珍藏结晶 ——【寄梅堂珍藏名贤尺牍】序


还应该强调一点,除了具有相当的学术含量,此书也是我所见到的近200年来文人书信书法的一次颇具特色的展示,楷草行隶,几乎一应俱全,不少作者原本就是有名的书法家。毛笔书法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今随着互联网电子邮件的无远弗届,信札并其毛笔书写方式已经式微。这当然是令人深以为憾而又无可奈何的事。因此,此书如此较为集中较具规模地展示,就显得更为难得,更具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

总之,在我看来,由于【尺牍】收录时间长,范围广,大家名家荟萃,鉴赏价值和学术价值双美并具,出版以后,人文社科诸多专业的学者从中不断获取灵感和新的史料,应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最近20年来,民间收藏空前活跃,人才辈出。有收古籍为主的,有收新文学为主的,有收政治文献为主的,有收书画为主的,有收手稿为主的,有收古玩为主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以我有限的见闻,收藏历代尺牍,海上郑逸梅先生是先行者,也是闻名海内外的大家。我不知王鹏兄是否立志以郑逸老为榜样,但他慧眼独具,另辟蹊径,以收19世纪以来名贤尺牍为主,广为搜集,持之以恒,向收藏界和学术界奉献了这部精彩的【寄梅堂珍藏名贤尺牍】。这部【尺牍】的出版,也再次告诉我们,民间收藏是公家收藏极为重要的补充,对学术研究也是极为有力的推动和促进。由衷祝愿王鹏兄在收藏尺牍的长途上继续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