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收藏

浅谈中国花鸟画的趋向和发展

2022-11-23收藏

中国远古时期,智慧的先民已经在彩陶上描绘着花、鸟、虫、鱼的纹样,到商周的青铜器、汉代的画像石、砖、瓦等以浮雕和刻线的手法所创造的花鸟纹饰,是中国最早从工艺品走向花鸟画形式的重要一步。秦汉乃至魏晋时期,花鸟画大多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到了唐代,花鸟画已独立成科,不仅有花草、禽鸟,还包括畜兽、鱼藻、树木、竹石及蔬果。

浅谈中国花鸟画的趋向和发展

初唐时从薛稷画屏风鹤开始,中晚唐则涌现出边鸾、刁光胤、滕昌、韩滉、戴嵩、韩幹、李鸿、卢弁、李逖、张立等一大批名家,涉及画花卉、禽鸟、牛、马、虎、猫、昆虫、竹石等,从此花鸟画应运而生。五代时西蜀黄筌承刁光胤的画风,创造了工笔重彩勾填法。南唐徐熙则突破了双勾填色的常规,开创以墨色为主的画法,落墨为格,用多变的水墨勾画出花鸟的内外轮廓,略施粉黛而神奇炯出。正如苏东坡有诗云:「却因梅雨丹青暗,洗出徐熙落墨花。」又如【图绘宝鉴】所云「熙所尚高雅,寓兴闲放,画花木禽鱼,蝉蝶蔬果,妙夺造化。今之画花者,往往以色晕淡而成,独熙落墨以为其枝叶蕊萼,然后敷色,故骨气风神为古今绝笔。」从此,「落墨为枝叶」之后,迎来了花鸟画的发展,从单纯的模拟自然而进入托物言志的阶段。

浅谈中国花鸟画的趋向和发展

受徐熙写意画法影响,产生了北宋徐崇嗣的「没骨法」,南宋法常蔬果写生的小写意。到了明代,花鸟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徐渭以狂怪奇崛、迅疾奔放、激越昂扬、狂而不野的笔调,在体势上追求超脱清新。「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拨皆吾五指栽」,在「无法中求法」「乱而不乱」的随意挥写中求得个性的解放,开创了大写意。到了清初的八大山人,以其深厚的山水和书法功底为依托,以象征寓意手法渲泄情感,「一生对明朝覆没之痛,隐于心」,并将「愤慨悲歌,忧愤于世,一一寄情于笔墨」,使他的个性气质及表达方式自然的趋向于孤僻和「白眼向人状」的倔强。创造性地发展了大写意花鸟画法,成为花鸟画史上的丰碑。同时,恽寿平以「色染水晕」之法,丰富了没骨法的表现手段。清末的任伯年、吴昌硕等对花鸟画又加以弘扬和发展。近代的齐白石、潘天寿等对写意花鸟画的创作又不断的提高、深入、推进。

浅谈中国花鸟画的趋向和发展

花鸟画由工笔转向写意,以运用综合含混的笔墨代替双勾填色,拉开了真正的艺术序幕,奠定了中国画发展趋向的艺术基调。「夫画立足于意,意浅则象明,意深则象简,意藏则象隐。」寄笔情墨趣,领略花鸟画艺术的内涵和魅力,期待后来者能更好的突破创新和发展,并使花鸟画不断的推向新高度。

浅谈中国花鸟画的趋向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