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婶这次病得不轻,她给县城的二儿媳打电话,儿媳说她理发店生意太忙了,抽不出时间。她给大儿媳打电话,大儿媳说:「你现在想起我们了,你不是说不指望我们吗?」大儿媳的一句话说的李婶哑口无言,无地自容。

李婶有两个儿子,大虎和二虎。兄弟俩相差三岁,大虎老实木讷,二虎精明能干。李婶一直偏爱二虎,二虎嘴巴巧,会来事。
大虎直到26岁才通过媒婆说合,娶了媳妇大荣。大荣个子不高,有点胖,地地道道的庄户人。虽然长相一般,但是心地善良,勤劳朴实,会过日子,对公公婆婆也是非常孝敬。
可李婶却不喜欢这个儿媳。结婚三年了,儿媳还没有生育,她可是盼着抱孙子呢。
她催促大虎领着大荣去医院检查。大虎回来告诉母亲,大夫说一切正常。正常?怎么生不出孩子?
李婶自己又领着大荣去医院检查,确实没有什么问题。李婶天天盯着儿媳的肚子看,对大荣越来越嫌弃,还跟亲戚们说,俺大虎真是可怜,娶了个不会下蛋的鸡。

大荣让李婶失望,二虎却给她带来了惊喜。二虎跟村东的小凤姑娘谈恋爱,小凤怀孕了!
李婶倒是早就听说了二虎跟小凤的事。小凤家开着油坊,是村子里的大户人家。小凤姑娘人长得漂亮,能说会道,还会理发,能挣钱。能娶到这样的儿媳,真是二虎的福气!这个可是比大儿媳强得多。现在怀了二虎的孩子,赶紧定亲结婚吧。
李婶托媒人去说合,媒人回来说,小凤和二虎情投意合,小凤父母没有意见,只是小凤要66000的订婚彩礼。
李婶一口就答应了,李叔却有些顾虑,李叔说:「三年前大虎订婚时,人家只要了11000的彩礼,现在事情刚刚过去三年,大儿媳会不会有意见?」
李婶眼睛一瞪说:「她有什么意见,连个孩子都生不出来,正不想要她呢!再说随行就市,现在说现在的事!」
二虎欢欢喜喜地举行了订婚仪式,大荣虽然心有怨气,也没有多说什么,可几个月后,二虎结婚,李婶让大虎他们搬出新房子,大荣真生气了。
李婶共有两处宅院,老宅院偏南,出路不好,是三间老房子。新宅院靠近主路和集市,交通方便,是新建的四间平房,宽敞明亮,而且偏房、院墙也整理得好好的。

大虎结婚的时候,直接就住进了新宅院。小凤再有两个月就要生了,得马上结婚。可小凤提出:结婚可以,她得要新宅院。
李叔感觉这个要求太过分了,李婶却不以为然。李婶跟大荣说:「你是老大,你得高姿态,你们得搬出来。小凤就要给我生孙子了,你们不让出来,总不能让小凤把孩子生在娘家吧?」
大荣气地回了娘家。大虎老实巴结,不敢惹李婶生气,只好搬到旧宅院住。
小凤跟二虎结婚,如愿住进了新房子。
李婶为了方便照顾小凤,住进了二虎家的偏房。她炒菜、做饭、洗衣服,什么活也舍不得让小凤干。
小凤生了个白白胖胖的儿子,李婶笑得合不拢嘴。她照顾月子,看孩子,什么活都包了。

李婶的大孙子一岁半的时候,大荣怀孕了,还是双胞胎。李婶很少去大虎家,她最喜欢的就是大孙子。大荣肚子越来越大,生活不便,李婶也不去。
李婶不愿意去,就是李婶想去,小凤也不乐意。小凤不喜欢看孩子,孩子一会儿也不能离开他奶奶。
大荣生下了双胞胎女儿。月子里李婶来过几次,每次来都阴沉着脸,满脸的不高兴。大荣知道她盼孙子,不喜欢女孩子,她也就不再指望婆婆,再苦再难她跟大虎慢慢扛着。
大虎实在忙不过来,就把丈母娘接过来,自己也不外出打工了,安心照应着大荣母女。
李婶在二虎家买菜,都是自己出的钱,二凤从来都舍不得出。她想给孩子买衣服、买玩具,就说给李婶听,李婶就赶紧去买。二凤嘴巧,有时也从网上给李婶买件打折换季的衣服,哄得李婶团团转。
李婶到哪儿都领着他孙子,孙子要什么她买什么。大虎家的那两个孙女,她没抱过,也没照应过。李婶说,闺女出了嫁就是人家的人,她指望孙子。

过年的时候,李叔想给三个孩子每人400块钱的压岁钱,李婶不同意,她坚持一家给400块钱,李叔只好依着她。
小凤儿子上初中的时候,二虎在县城买房子,李婶把攒了一辈子的5万块钱偷偷给了小凤,这可是他们的养老钱。李婶心里高兴,小凤这样的儿媳妇,她怎么看怎么顺眼。
二虎一家搬去了城里,没过几年,李叔突发脑溢血走了,留下李婶一个人生活。
大虎的双胞胎女儿,聪明伶俐,品学兼优,都考上了大学,有了稳定的工作,她们把大虎夫妻接到了外地,跟她们一块生活。
二虎夫妻钻进了钱眼里,二虎跑厢货车,小凤忙理发,两个人只顾着挣钱,他们对儿子不管不问。儿子没黑没白地玩游戏,染上了网瘾,初中刚毕业,就跟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了一起。人们从来没见过这个孩子来看望过他的奶奶。
李婶的年龄越来越大,她已经72岁了。她农活干不了,打工更是没人要。李婶没有零花钱,生活困难。她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经常吃药打针,厉害了就得去医院。
李婶每次打电话,二凤都说理发店忙。县医院的前面就是二凤家的小区,二凤从来没让李婶往她家里去过。李婶很后悔把那5万块钱给了小凤。
她犹犹豫豫地给大儿媳打电话,大儿媳说:「你现在想起我们了,你不是说不指望我们吗?」大儿媳的一句话说得李婶哑口无言,无地自容。
李婶真是太难了!李婶想:如果自己实在不能动了,那可怎么办?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父母养育了,本应孝顺,可心甘情愿地养老和被动的去养老不是一个概念,人心都是肉长的,偏心的家庭,那个从小到大不受待见的孩子所受到的伤害,是常人无法想象的,那些灰色的记忆,很难让他们面带微笑的去做一个孝子。
作为父母,要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能厚此薄彼,对每个孩子都要做到公平公正。
作为孩子,应能够客观地看待那些曾经偏心的父母们,应该尽力去孝顺老人,不要想着去报复什么。原谅很难,但可以学着忘记。我们只能学着放下,并用更成熟的方式面对自己的人生以及自己的孩子,才能够终止这种偏心带来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