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科研人员
在国际期刊【历史生物学】刊文发表了
广西左江流域发现
大型史前蛇类遗存的研究结果
2013-2015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杨清平团队在左江流域开展发掘研究,其间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研究人员对左江流域距今约6000年的宝剑山遗址和大湾遗址中发现的蛇骨进行形态学研究,确定了现存的缅甸蟒、眼镜王蛇和百花锦蛇三种蛇。

使用异位生长模型对现存标本的四种椎体测量值与体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其中最大的一枚缅甸蟒中段脊椎骨所代表的个体,全长至少4.58米,超过【中国动物志】记载全长3.56米的国内最大记录。

「从出土蛇骨表面的烧灼痕迹分析,左江流域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捕食蛇类的生活方式,这一发现将该区域人类捕食蛇类的历史推到了距今6000至7000年前。」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杨清平说。

左江是广西西南部的主要河流,动植物资源丰富,地貌复杂多样,更有贝丘、岩画等独特的古代文化遗存,其中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为我国第一个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本次发现为新石器时代的动物考古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揭示了该时期中国南方人的生存状况。
来源: 南宁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