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7月21日,在葛洲坝下游江南大道上段江面,拍摄到「209」母子同框合照。

江豚跳跃出水,用拍击水面的方式捕鱼。

捕到鱼后,江豚在水面玩耍。

江豚需要出水呼吸,这种喷水的动作说明它很开心。
本版摄影:杨河

2022年2月9日,杨河发现受困江豚后第一时间报警,宜昌渔政人员迅速施救。其后,杨河以获救时间称呼这头母豚为「209」。

受伤母豚「209」尾部的绳索勒痕,仍清晰可见。

杨河利用江豚身上明显疤痕来识别它们。

2022年5月5日,在葛洲坝下游江南大道上段江面,拍摄到「209」母子同框合照。

摄影师杨河在长江边拍摄江豚。
□ 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 通讯员史凤玲 杨治吉
3月28日,多云。64岁的杨河扛起沉重的相机,再次来到宜昌葛洲坝下的长江边。
杨河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通常会根据长江江豚身上的各种印记、疤痕,来识别、确认它们。
根据他的连续观察,这几天,这里来了2个江豚家族,他分别命名为一号和二号家族。
一号家族共有3头江豚,包括一头亚成年个体。「你看,这头江豚的尾部仍有溃烂伤口,我一眼就能认出来。」一号家族没有固定领地,喜欢追着鱼儿四处跑,属于走哪吃哪的「休闲族」。
二号家族有6名成员,拥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一般围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捕食打转。
杨河发现,这两个家族碰面后,一般都保持着安全距离,偶尔也会合伙围成大圈、将鱼赶到一起、分头捕食。这时,它们跳跃出水的概率就大一些,杨河就能拍到它们的身体特征。
从2019年开始,坚守3年多,他为宜昌水域的13头江豚拍下了清晰的「登记照」,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更好进行科学研究。
■ 拍摄时在镜头中发现被困江豚
获救后的它可能又要当妈妈了
「只要是为了保护江豚的事,我都愿意做。」作为一名签约摄影师,杨河告诉记者,「有一头江豚,与我特别有缘!」
去年2月9日,杨河和朋友杨治吉一起守在江边拍摄江豚。突然,他在镜头中发现,一头江豚的尾部被一根绳子缠住,它在拼命挣扎……杨河赶紧向渔政部门求助。
在渔政人员迅速救助下,这头江豚被解除「捆绑」。杨河为这头受困江豚赢得了宝贵的黄金救援时间。
之后,他一直牵挂着它,并以它的获救时间作为它的编号——「209」。
1个月后,杨河在镜头看到它尾部勒痕仍没有痊愈,但能够跃出江面、还能抓到鱼。「这就没什么大问题了,它能够活下来了!」
2个月后,它的受伤部位已经康复,但留下了一个明显疤痕。「这个疤痕,让我很容易把它迅速分辨出来。」
同时,他发现「209」肚子越发鼓胀,似乎怀有身孕。果然,三个月后,「209」身边多了一个活泼的小宝宝。他以拍摄到小江豚的时间,为小家伙定名「429」。
江豚的怀孕周期是12个月。这么一算,他当时参与救助「209」,相当于一次救回2条生命!
「一年来,我坚持每天在江边蹲守,从发现‘209’尾部伤口逐渐愈合到完全愈合,从它的孩子出生到断奶后自食其力,整个过程我都用相机完美记录了下来。」今年3月15日,杨河在他的「观豚日记」欣喜留言,「这是野生江豚获救后,第一次被相机专门记录它的整个生活状态。这组影像资料,很是珍贵。」
更令他欣喜的是,最近,他观察到「209」的腹部一天天变大,食量也有所增加,他高度怀疑它再次怀孕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丁研究员闻讯后,特意嘱托杨河多注意观察,争取拍到它的产崽过程。
■ 江豚情到浓处也玩「亲亲」
体型较大的还会「外出打工」
今年3月,杨河再次拍摄到一对江豚从「相亲」到「热恋」到步入「洞房」的全过程。他关注到,它们有很多亲昵动作,除了身体互相轻轻摩擦,还有主动的「亲吻」行为。然后,它们互相拍击着水面,步入爱的殿堂。
而在2月25日,他陪同武汉的生态摄影师贾连成,拍摄到了江豚的繁殖行为,进而用图片佐证了江豚的交配行为会持续2~3天或3~5天。
「拍摄这些行为,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正是这样的行为,验证了江豚在自然环境下能够完成繁衍行为,它们的种群恢复有了更多希望。」杨河很是高兴。
杨河证实,江豚是一个「母系社会」,一般由1头成年母豚作为家长,带着几个「小姨」和几个孩子,组成一个家族。
持续的观察,让杨河有了一些推翻传统记录、又具有科研价值的新发现。比如,之前有研究认为,江豚生育宝宝的水温要超过18℃才行,否则,江豚宝宝在低温下难以存活。杨河的观察证实,在13℃~15℃的水温下,江豚仍可正常分娩,并且江豚宝宝能够健康存活。
一头江豚一天大约食用3公斤的鱼。但在葛洲坝下游水域,随着水越来越清,水中的饵料越来越少,适合江豚捕食的小型鱼类也来得少了,即使来了,个体也越来越小。杨河发现,体型较大的江豚就主动「外出打工」糊口,而把「老家」留给母子豚和亚成年个体栖息觅食。
■ 为了拍到一张好片守一天
江豚也能表露出很多情感
出生于1959年的杨河,拍摄江豚、守护江豚已接近十个年头。
最初是出于一个摄影爱好者对于自然生态的兴趣,当时使用的相机也很简陋,拍出的江豚是一个个「黑点」。
他经常独自一人,带上干粮,早出晚归。每年单是驾车「追豚」的油费及其他交通费用,就要多花1万多元。这对于已退休的他来说,一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江边岩石嶙峋,他不知摔过多少次,身上青瘀、流血是家常便饭。
妻子起初也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花这些冤枉钱,宁可晒得黝黑、不时摔伤,也要去拍摄。看到他拍摄的江豚照片受到更多人关注并愿意参与到「微笑天使」江豚的保护中来,妻子也理解了丈夫的这份追求。
去年12月,女儿又赞助他升级了更好的摄影镜头,他就能拍到江豚身上的更多特征,有利于识别江豚、研判江豚的状况。
好友「龙之行」评价他是一个「孤独的守望者」,为了拍到一张好片宁愿守上一天。
杨河笑着说,「江豚是很敏感的生物,也能表露出很多情感。比如,那头‘209’对人类就一直抱有好感,每次我去拍照,它似乎能感知到我的存在,划水的动作都更加轻快一些。」
■ 江豚在长江自由自在悠然生活
它们都有了自己的「登记照」
随着他对江豚的认知越来越深入,拍摄的画面更加具有科研价值,于是,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聘请他担任「特邀观察员」。他由一个单纯的摄影者成为一个江豚的守望者!
目前,杨河和朋友们通力合作,对宜昌水域的所有江豚进行「个体识别」。以一个家族为一组,为每头江豚都拍下一组「登记照」,根据它们体表的皮肤颜色、瘢痕位置及大小等外部特征,识别它们并给予一个编号或「外号」,进而记录它们的一些个性化的行为习性。这是一件国内没有先例的事情,将有利于推动野生江豚的个体研究及行为学研究。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郝玉江评价道。
随着长江大保护、「十年禁渔」等政策落地,江豚在这片水域自由自在,悠然生活。它们也渐渐懂得江中的「交通规则」,知道什么时候跟随在船侧觅食,什么时候又该躲开行船,到哪里能够找到更多的食物来填饱肚子,怎么样追求「女朋友」来繁衍生息。
江豚守望者杨河为此二度受邀走进央视演播厅,借助这些珍贵图片,讲述长江大保护的故事。3月26日,新华社发布了一段微视频,讲述他如何「将记录江豚这种珍贵生物的生活作为毕生使命」!
来源: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