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科技

捐款破百亿,工作到104岁,港片皇帝邵逸夫是如何炼成的?

2023-06-03科技


捐款破百亿,工作到104岁,港片皇帝邵逸夫是如何炼成的?

1931年夏,一艘美国搜救在西海岸附近捞起了一个奄奄一息的中国人,他抱着一块破舢板,双唇发白,眼神迷离,船人给他灌了一些清水,青年睁开眼睛,感谢船员的救命之恩,他说自己名叫「RUN RUN」,一天前,他搭乘的游轮遭遇了海难,如果不是这块舢板,自己恐怕早已葬身鱼腹了。说完这些,他握着船员的手问,这里是加利福尼亚州吗,船员惊讶于这个中国人的英文竟如此流利,他点点头说是的,青年如释重负,随即脑袋一歪,昏死过去。


捐款破百亿,工作到104岁,港片皇帝邵逸夫是如何炼成的?

一天后,这个青年从医院里跑了出来,他只身一人来到洛杉矶市的西北部,望着头顶硕大的Hollywood的标识,青年的内心激荡不已,他紧紧的攥住拳头,对自己说道,属于我的有声电影时代就要来了,一年之后,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问世,引起了巨大轰动,而这个青年的名字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座绕不开的丰碑,他就是邵氏电影的创始人、港片时代的开创者、TVB的奠基人以及中国慈善首富邵逸夫先生。

赵逸夫原名邵仁愣,祖籍中国宁波,1907年,他出生在一个文艺气息浓厚的富商家庭中,他的父亲邵玉轩是一个颜料商人,清朝末年间,邵玉轩在上海开了一家名为锦泰昌的颜料店,生意非常红火,但进入20世纪后,外国的工业颜料以极低的价格迅速击溃了中国的颜料产业,邵氏的生意因此一落千丈,邵逸夫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从小就被父亲送到美国人办的学校里念书,因此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邵玉轩希望邵逸夫能够子承父业,但邵老六并不想做一个颜料商人,他和几位兄长一样,只对一件事情感兴趣,那就是拍电影。

1923年,大哥邵醉翁买下上海剧院校舞台,一年后,他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并将弟弟妹妹们全都拉进自己的公司里,当时老六邵逸夫,刚从中学毕业,由于年纪太小,他只能在公司里当个伙计,干点杂活,但邵逸夫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在片场混迹几年之后,他自觉成为了一名摄影师,并和家人一起拍出【立地成佛】等深受观众喜爱的电影,在邵氏兄弟的努力下,天一影业很快在上海市场打响名头,但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直,天一影业的迅猛发展很快引来上海其他电影公司的不满,他们联合起来威胁各家影院,逼迫他们在天一影业和其他公司中做出选择。

捐款破百亿,工作到104岁,港片皇帝邵逸夫是如何炼成的?


此时,邵逸夫的父亲已经离世多年,家族没了靠山,自然是斗不过这些地头蛇,几兄弟一合计,决定离开上海,开辟新的战场,于是,胆子最大的三哥邵仁梅带着邵逸夫和几台放映机登上游轮前往新加坡。

1926年,邵逸夫和邵仁梅抵达新加坡,为了开辟市场,他们二人每天扛着机器跋山涉水,向南洋的村民推荐自己的电影,对于当时的新加坡人来说,电影这种娱乐方式是革命性的,邵氏兄弟所到之处常常爆满,甚至经常还有村民抱怨他们来的次数太少了,兄弟俩也很无奈,他们一共就四条腿,就算不吃不喝,一天也只能跑几个地方,不可能照顾到所有人。

一天邵逸夫在经过一个游乐场的时候,突然来了灵感,为什么我们不自己建几个游艺场,在固定时间播放电影呢?他的想法立刻得到了兄长的支持,他们在南洋各处先后搭建了几个简陋的游艺场,平时借给村民们当集市使用,到了晚上就播放天一公司的电影,这种场域思维很快形成了规模效应,一段时间之后,邵逸夫又把游艺场升级成戏院,短短几年间,上百家这样的戏院在南洋拔地而起,天一影业也成为了新加坡最知名的电影公司。

捐款破百亿,工作到104岁,港片皇帝邵逸夫是如何炼成的?


1930年,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正式成立,同年,邵逸夫发现西方国家已经有了有声电影,他敏锐的意识到这将是电影历史的革命时刻,他立即联络了几家海外的电影制作公司,但这些外国人都只愿意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不肯将拍摄有声电影的方法和设备卖给邵氏兄弟,面对困境,邵逸夫果断决定亲赴好莱坞,他对兄长发誓,自己不仅要把设备带回来,还要学会整套的拍摄技术,1930年夏天,他登上前往美国的游轮,在海上颠簸了一个月后,遭遇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好在吉人自有天相,邵逸夫不仅活了下来,还完美的达成了自己的使命。

1932年,由越剧名伶薛珏生主演,邵逸夫自行导演的有声电影【白金龙】一经推出便轰动整个南洋,这部电影不仅为邵氏兄弟带来极为可观的票房收入,还让邵逸夫的名字永远的刻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毫不夸张的说,他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电影带入有声时代,然而就在邵逸夫踌躇满志准备将邵氏电影带到一个新的高峰时,太平洋上传来了隆隆的枪炮声,二战爆发,鬼子来了,整个南洋电影业被迫停摆,影院也接连倒闭,邵逸夫眼睁睁看着自己奋斗大半生的基业在炮火中化为灰烬,无奈之下,邵逸夫只能远走澳大利亚和美国,一边避难,一边观察电影行业的发展,好在二战之后,新加坡的电影业恢复迅速,邵氏影业很快又夺回了南洋市场的头把交易。

1957年,邵逸夫接到远在香港的二哥邵邨人的电话,他邀请邵逸夫去香港接手他的邵氏父子电影有限公司,此时的邵逸夫已经50岁了,中国人有句老话叫50而知天命,但邵逸夫偏不信命,多年来他一直都想杀回中国市场,却没有找到合适机会,如今,二哥的这通电话让他确定证明自己的时刻到了。

捐款破百亿,工作到104岁,港片皇帝邵逸夫是如何炼成的?


上世纪50年代的香港是一片机遇与混乱并存的热土,这种现象在电影行业尤为明显,当时香港有两家大型电影公司,分别是长城影业和电懋影业,他们占据了香港绝大多数的影视资源,旗下明星的数量也是其他公司的好几倍,但邵逸夫毕竟是去好莱坞见过世面的人,他接手二哥的公司没多久就发现,香港电影虽然表面上很繁荣,但其实大部分影片的质量都一言难尽,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香港电影缺乏一套完整高效的生产模式,大部分情况下只能依赖导演和演员的个人发挥,因此成片质量良莠不齐。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邵逸夫拿出32万元在远离市中心的清水湾买下几十亩地,他计划在这座荒山上搭建出一个好莱坞那样的影视基地。此外,邵逸夫深知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他一边让手下在报刊上刊登巨幅招聘广告,一边亲自出马猛挖电懋和长城的墙角,在他的金钱攻势下,何梦华、李汉祥、岳峰等知名导演开始常驻清水湾,林黛、李丽华、林翠、陈厚等当红明星也改换门庭,投入邵氏怀抱,电懋和长城的老总此时才反应过来,这个邵逸夫不是来搅浑水的鲶鱼,而是一条吃人的鲨鱼。但是他们并没有感到太大的压力,因为他们深知,要拍出一部卖座的电影,光有好演员是不够的,关键在于故事内容能否讨得观众的欢心。

捐款破百亿,工作到104岁,港片皇帝邵逸夫是如何炼成的?


那么,当时的香港观众喜欢看什么呢?答案是都市喜剧,在这个领域,电懋和长城深耕已久,他们认为邵氏影业是不可能打得过自己的,但他们没想到的是邵逸夫一开始就没打算在这个板块和他们竞争,他另辟蹊径,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故事,并大胆启用年轻导演李翰祥,让他拍出了以貂蝉为主角的电影【江山美人】,此片一经上映,火爆全港,不仅创下当时香港的票房纪录,还在第五届亚洲电影节上狂澜五项大奖,为邵氏电影创造出了一个梦幻开局。接下来的几年里,邵氏公司又拍出杨贵妃、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叫好又叫座的古典题材影片,在整个华语世界掀起一股港片热潮。

进入60年代以后,邵逸夫不仅加快邵氏电影的出片速度,还将手伸向了产业上游,他积极开办电影培训班,不断为香港电影界输送高质量编剧和导演,此外,他还在行业内推行电影明星制,培养出一大批知名影星,在当时的香港,邵逸夫是个出了名的卷王,每天只睡五个小时,其余时间几乎全部用来看电影,通过这种方式,它不仅洞悉了世界电影的发展方向,还拥有超越常人的市场嗅觉。

1966年,长城影业拍摄一部名为【云海玉公园】,邵逸夫看过后,立马意识到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潜力,他将高管们召集到一起,宣布公司从此将暂缓黄梅调的拍摄,转而专攻武侠片,没多久,邵氏制作的【独臂刀】和【大醉侠】就搬上了荧幕,这两部电影后来被称为中国武侠电影双臂,而他们的出现也标志着港片正式进入功夫时代。在息影之前邵氏共拍摄过1000多部电影,拿下几十座金马奖、金像奖。

但正像一句老话说的那样,王权没有永恒,在60年代末,邵氏开始面临来自嘉禾影视和新艺城的冲击,前者是由邵逸夫曾经的亲信邹文怀创办,在选片理念、拍摄手法上都和邵氏一脉相承,后者则拥有以徐克为代表的一批新浪潮导演,靠着【鬼马智多星】、【我爱夜来香】等作品迅速收获了观众的喜爱。此时邵逸夫已经快60岁了,但他依然拥有狠辣的眼光和精准的判断力,他从西方国家的发展中发现了新的商机,电视传媒即将兴起,而这将对电影行业造成巨大冲击。

捐款破百亿,工作到104岁,港片皇帝邵逸夫是如何炼成的?

于是他果断停掉邵氏的电影制作,并创办香港无线电视,也就是后来的TVB,他将自己在电影行业的那套方法论带进电视传媒领域,大力挖掘新人,并给他们在电视节目中表演锻炼的机会,在TVB的舞台上,诞生了周星驰、梅艳芳、周润发、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等亚洲巨星,这些人一红就是几十年,被称作香港娱乐圈的黄金一代,

在这些巨星背后,是邵逸夫不断壮大的传媒帝国,截止2000年,TVB的市值已经超过370亿港元,而邵逸夫本人的身价也超过200亿,相比于香港其他富豪,邵逸夫的私生活可以说是非常枯燥,除了工作以外,他唯一热衷的事情就是做慈善,从1973年设立邵氏基金以来,他平均每年都要花几亿元在慈善事业上面,其中较为知名的有遍布全国的逸夫楼和被称作是东方诺贝尔的邵逸夫奖,据统计他的累计慈善捐款额度已经超过100亿,是名副其实的慈善首富。

捐款破百亿,工作到104岁,港片皇帝邵逸夫是如何炼成的?


2012年元旦,邵逸夫正式卸去自己最后一个职位TVB董事局主席,而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位104岁的老人了,他因此成为世界上最长寿、任期时间最长的CEO。退休后,邵逸夫回到清水湾大厦中居住,当有人问他长寿的秘诀时,他这样答道:宽容和做善事,这是一把健康钥匙,是生活幸福的良药。2014年1月7日,邵逸夫在家中安然离世,他像一片飞舞伴生的落叶,最终飘回梦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