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文化

姚见阳明

2022-11-24文化
姚见阳明

姚见阳明|为何越读王阳明,越被他圈粉?

作者 仇欢

姚见阳明

1472年10月31日出生的王阳明是个天蝎座,内心细腻,总是想得太多。

从小,王阳明的脑子里就装着不同寻常的想法,比如,他常常纠结自己究竟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快就找到了宏大的目标:做「天下第一等事业」。

少时,他还是个「问题少年」,便有了著名的「五溺」——做游侠、学骑射、迷辞章、悟道学、参佛学;成年时,他虽遭遇科举不第、贬谪受诬等坎坷,却仍能志若鸿鹄,最终龙场顿悟。

「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拔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这是王阳明去世多年后,明穆宗朱载坖对他的评价。

彼时,他的门生遍布天下。身后,膜拜者更是延绵不绝,连乾隆皇帝都为他亲笔书写「命世真才」的御碑。

时至550年后的今天,为何「王阳明热」仍持续不断点燃着更多现代「小宇宙」——

姚见阳明

(一)

初读阳明心学,不免觉得晦涩难懂,但当你去纵观王阳明多维人生之后,便会豁然开朗!

从一个问题少年,蜕变成一代圣人,王阳明是如何做到的?简单地说,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严格来说,中国历史上能做到这「三不朽」的,大概只有王阳明一个。

立德时,王阳明有一股执拗的劲。

假如有人告诉你,圣贤说过「格物致知」,就可以领会万事万物之道。你会去试试吗?大概率是不会,也可能一笑置之。

王阳明一听便马上实施「格竹」,对着自己家院子里的竹子一坐就是七天七夜,一动不动,不吃不喝,直到把自己「格」倒。此时,用力过猛的王阳明开始怀疑起圣人之道。

姚见阳明

公元1509年的某个夜晚,历经廷杖、牢狱、被贬的劫难之后,王阳明实现了「绝地重生」。在千里之外贫瘠的龙场,他终于悟到了困扰自己已久的格物之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从此,王阳明的「心学」横空出世。

立功时,王阳明坚持「此心不动」。

细数王阳明的成就,绕不开他立下的三次赫赫军功:正德十二年(1517年)平定江西匪乱;正德十四年(1519年)平定宁王「宸濠之乱」;嘉靖六年﹙1527)平定广西边乱。

几乎每一次出征,他都能危中求胜,力挽狂澜。对于一介书生来说,这实在难能可贵。

曾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的技巧是什么?他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秘诀。人心坚如磐石虽寡亦可胜,这就是王阳明的心学理念。

后来,王阳明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立言时,王阳明学孔孟以讲学为乐。

王阳明把讲学传道看得比立功还重要,他曾说:「读书讲学,此最吾所宿好。」

姚见阳明

当时,阳明心学传播区域囊括了大半个中国,甚至红及东亚,在日本和朝鲜等地形成阳明学派。

「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智慧,被后世无数人当做精神指引。蔡元培说「阳明心学是终生的食粮」;曾国藩赞誉「读王阳明,让我受益一生」;钱穆将王阳明传列为「中国人必读的书」之一……这么多人对他顶礼膜拜,说明心学绝非是王阳明个人的空想,而是一剂处世为人的良方。

(二)

「古今第一完人」王阳明的一生历经磨难,他左手持剑,右手扶卷,他坚韧执着,知易行难,即使身陷囹圄,也能找到照亮自己的那束光。最后,他将自己那波澜壮阔的一生都浓缩在「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八字遗言里。

这就是王阳明可以穿越500多年,被无数人敬仰、追逐的真正原因。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王阳明的风骨亦是余姚之风骨,他们血脉相通,互为支持。穿过历史的长河,阳明文化几经变迁初心不变,早已与地域文化杂糅并处,内化为一种城市精神,如一盏不曾熄灭的「心灯」,启悟一代又一代人。

姚见阳明

既要坐而论道,又要起而行之。阳明心学不只是一种学术理论,阳明精神更不是高山仰止,在余姚,为数不少的本土企业家是阳明心学坚定的拥趸,他们认为:企业的创新,更应从「良知」出发。舜宇光学的智能镜头里藏着「知行合一」的思想精髓;佳音机电的内核是一颗颗「致良知」的赤子之心;浸润着阳明文化的智造之城迎来一次次厚积薄发的跃升……

11月23日在余姚启幕的世界阳明学大会现场,「心即理」「知行合一」和「共同富裕」「地域文化」成为专家们口中的「高频词」,这既是一次中华优秀思想文化的「归来」,更是一次立足当下、指向未来的「远征」。

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在余姚有一群阳明文化的传播者——阳明读书社,他们在线下,在「云端」,开设【传习录天天读】专栏,与全球的阳明心学爱好者共读。谢建龙就是众多阳明文化的研究者与传播者之一,他说:「把阳明之声和心学智慧不断向大众传播,向世界传播,是我们研究阳明的终极目标。」这与王阳明的教化事业又有何异?

姚见阳明

年轻人也有参与阳明文化的独特方式。疫情期间,一组漫画【阳明先生教你戴口罩】,以大家耳熟能详的王阳明先生作为创作主体,又以年轻人喜爱的卡通形象出现,生动有趣,一时成为「爆款网红」。设计者李福彬是王阳明的「路」转「粉」典型代表,如今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把阳明文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正如王阳明自己所言:「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

李福彬做到了,他将阳明文化融进原创手绘漫画,化作一首首人人传唱的歌曲,以及一间固化心学传播文化的阳明书坊。

姚见阳明

在阳明书坊的书架上有一幅【阳明先生骑共享单车】的手绘漫画,画中的阳明先生骑着共享单车,从故居门前的新建伯牌坊出发,去向何处?也许是在余姚城走街串巷,也许是更远的远方。

他姿态潇洒,似乎在告诉我们:等风来,不如追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