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文化

大雁话水乡:里下河地名传说故事(5)兴化边城的由来

2022-11-24文化

#华文头条创作挑战赛#

江苏省兴化市有个边城古镇,它南距泰州、北距兴化,各约30公里,虽然它一度沉寂,不为外人所知。其实在历史长河中,它曾一个度风光过,并名副其实地是一座县城的所在地,甚至一度为州城(郡治)建制,这在江苏乃至全国也是十分罕见的。

边城的来历,源于张士诚。

大雁话水乡:里下河地名传说故事(5)兴化边城的由来

张士诚像


张士诚,字确卿,乳名九四。元英宗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出生于兴化白驹场(今属大丰)的一个贫苦盐民之家,是元末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

元朝末年,张士诚率领义军在攻打泰州的途中,曾在此构筑土城御敌,因该地处在与元军对峙的前哨地区,故名「边城」。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张士诚率领的盐民义军驻扎在边城北郊一个四面环水的村庄上,准备招兵买马,以便日后南渡长江攻占苏州,以成大业。

得知邻近13个村舍的13位农民兄弟好汉前来投奔义军的张士诚。十分大喜,亲自在此摆下筵席宴请他们。酒过三巡张士诚对13位好汉说,你们和我一同打江山,日后我给你们大官做,从今日起,你们所住的村庄都是官庄,并以你们各自的姓氏命名。从此,在边城的西北郊就有了萧官、倪官、唐官、郭官、施官、仇官、童官、张官、冯官、王官、陈官、刘官、胡官等13个官庄。

大雁话水乡:里下河地名传说故事(5)兴化边城的由来

边城一景

后来,人们将张士诚在此设宴招待13位好汉的地方叫做「摆宴垛」(今大同村)。同时,将张士诚离开「摆宴垛」时手书的墨宝「等我来」三个大字制成木匾悬挂在村中古寺「清华庵」大殿内。这块保存长达610年之久的珍贵木匾,在「文革」期间被一造反村民以「破四旧」为名,拿回家去做了鸡窝板。幸亏当时被有心人秘密将匾上张士诚的手迹用纸拓描下来,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才重见天日。如今此匾已按原样复制,仍然悬挂在重建后的古刹清华庵正殿梁上,让世人去了解那一段历史。

大雁话水乡:里下河地名传说故事(5)兴化边城的由来

边城都天庙会

张士诚于元至正13年(1353年)5月攻下高邮后,便自称诚王,建大周政权。摆宴垛附近的几个村便以张士诚「大周」国号中的「周」字命名。如东周庄(城东)、西周庄(城北)和三周庄(顾五巷一带)。

朱元璋灭了张士诚后,建立明王朝,但他仍然忘不了报复张士诚,朱元璋下令对张士诚家乡百姓和拥戴过他的地方,都加以沉重的赋税和残酷的压迫。这就激发了摆宴垛和十三官庄及张士诚余部后裔等对朱元璋统治的强烈不满,并以拒不缴纳钱粮国税来反抗,并经常发生和村民和官兵的对峙和对抗。

大雁话水乡:里下河地名传说故事(5)兴化边城的由来


明清以来,边城及周边村舍纷纷建庙祭祀张士诚。为了避免朝廷官府的打击,他们将张士诚打扮成「金容大帝」模样,并伪托于都天大帝张巡,供奉在都天庙里,并于每年9月16日张士诚生日那一天举办都天庙会。名义上是纪念张巡,实际上是纪念张士诚,这一习俗至今未变。

边城得名于张士诚,边城人民对张士诚有着特殊的情感,2016年8月,边城人民为张士诚竖立铜像,为的是让更多的后人了解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