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北岛【波兰来客】

【我在岛屿读书】已经播了三期了,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9分。
一直想用几句诗,描绘下这个这个拥有余华、苏童和西川这几个文坛大咖的神仙综艺。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已经不足以描绘海岛读书的惬意生活了。
看完第三期之后,我突然发现北岛【波兰来客】的这几句话,与这个节目的气质很契合。
这期有两位老朋友加入,为这期节目增添了更多温情与幽默。

谈论文学,带头大哥遗憾缺席
这期节目里,余华和苏童谈到了他们在文坛的老友,马原。
他们对马原的评价很高。
苏童说马原是先锋文学的「带头大哥」,余华说马原是先锋文学的「领头羊」。
苏童还说自己当初写【妻妾成群】这部小说,就是受马原写作的影响。
马原本来也作为嘉宾邀请到岛上重聚,但是因为有病在身,只能遗憾缺席。
余华和苏童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插科打诨、唇枪舌剑。
今天共同坐在一起谈论马原的时候,他俩却是罕见的庄重。
苏童回忆起年轻时候的马原,谈笑风生起来宛如王子,其余人只会静静聆听。

这位带头大哥,是他们当时作家群里阅读小说数量最多的人,多达2000部。
当时作家格非为此事还专门去求证,事实证明只要格非问到的没有马原不知道的。
不仅如此,马原还能准确说出出自哪个出版社。
这种广泛的阅读,余华也是倾佩有加。
余华说他与马原认识已经三十多年了,年轻的时候遇到好书,就写信推荐给对方阅读。
他们当时只要聚在一起,聊的话题就只有文学,不会谈别的东西。

可这种青春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尤其余华与苏童,他们同马原现场连线,一直关切马原的身体。
他们都夸马原的气色很好。
余华调侃他是不是化妆了,苏童则打趣这是天生丽质。
他们闲聊了一番,依依不舍地挂了电话。

余华不由得感慨,以往聚在一起都是谈文学,「现在年纪大了以后,谈的全是看病,什么药。」
余华说完,还体贴地给苏童递了一把扇子,说天太热。
或许,余华也是担心苏童会「年老体弱」吧。

关于梦想,文坛老友彼此照亮
谈论完马原,文坛元老叶圣陶的孙子也是作家的叶兆言,惊喜现身。
这些文学兄弟聚在一起,又谈论起文学,其乐融融。
叶兆言很坦诚,说看到朋友出书了,不可能没有羡慕和嫉妒,但唯独没有恨。
他说他们是兄弟,是同一批出来的作家。
他们能成为朋友,其实就是对彼此文字的一种认同感,甚至对标点符号都有认同感。

如今他们中有谁再出新书,他会第一时间买了阅读。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想到朋友以前的书,会想起他们以前走过的日子。
从这些作品里,叶兆言说多少也能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
他认为阅读同行老友的作品,就是对同行致敬。
这里有友谊的成分,更有一种荣辱共存。

叶兆言就是这么坦荡,说苏童火了,多少也能带动他。
因为大家讨论苏童的同时,也会提到他,他们是同一批出来的作家。
就像评论界,一直把苏童和叶兆言放在一起讨论,说是「双子座」、「叶苏」齐名。

其实叶兆言谈论的这些东西,和前面余华、苏童对马原的回忆,就是作家之间彼此照亮的关系。
他们是同行,是朋友,更是肝胆相照的兄弟。
他们之间有攀比,攀比的是谁发文早,谁写得作品好。
但他们从来不会因此恶性竞争,只会心服口服地接受与欣赏。
遇到好的作品,他们还会彼此分享。
碰到生老病死这些大事,他们也会相互扶持与帮助。
就像苏童背过史铁生,背过叶兆言,背着文学圣洁的灵魂。
而马原身患癌症,余华出面联系上海最好的医院和医生,才从鬼门关逃了出来。

他们志同道合而又惺惺相惜的情谊,不仅在文学道路上照亮了彼此,更在人生道路上照亮了彼此。
但他们远比北岛笔下的【波兰来客】要幸运,年轻时候谈文学,如今虽然更多触及生老病死,但依然离不开文学。
文学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诗与远方,但对他们这些作家来说,就是爱与食粮。
他们的生活离不开文学,他们的生命离不开文学。
他们唯一需要对抗的就是时间,就像叶兆言受祖父叶圣陶影响,只要活着就会永远写下去:
「写出来不重要,成名不重要,就坐在那儿,那个背影很重要。」

余华会这样,苏童会这样,西川也会这样。
如今他们在海岛书屋重聚,围炉夜话,杯子碰到一起,那不是梦碎的声音,而是心灵碰撞的乐章。
愿我们也能有这样的老友、老酒、老地方,可以永远谈论我们喜欢的话题,哪怕与文学无关,与梦想无关。
只要彼此照亮,人生就不会孤单。
感谢【我在岛屿读书】,让我们依然憧憬这样的画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