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霄心韵,一首天籁之歌
张昊
曹津老师的诗集【云霄心韵】即将付梓,翻看着淡洁素雅而又重若千钧的样书,心中佩敬叹服。他发来信息,嘱我写上几句,我才疏学浅,不敢托大,只有勉力为之,写几句浅薄的读后感。
吾生也晚,本年九月末和曹津老师相识,而今算来,不过月余,虽尚未蒙面,却一聊如故,相逢恨晚。一方面,固然因为他毕业于西安某部队院校,有着十余年的军旅生涯,而我则曾在重庆某部队院校工作过几年,勉强可叫他一声「战友」;另一方面,更多的,则是源自他的诗集。
所谓:「诗之兴也,谅不於上皇之世。」(郑玄【诗谱序】)赤县神州,自古以来就号为诗歌之国。「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的说法,更是深入人心。汉儒扬雄有言:「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法言·问神】)苏轼的【答张文潜书】有言:「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世事玄妙,人心繁杂,隔着肚皮,最难的莫过于「知人心」。而作为「诗人灵魂的直写」的诗歌,是了解一个诗人,最便捷,也最高效的工具。
这本【云霄心韵】收录了曹津历年来所写的一百余首诗歌。时间上起1979年6月,他自家乡西安鄠邑启程赴长春航校学习,最末一首则写于2022年7月30日的高温炎夏,熔炼了四十三载葱茏岁月。所选体裁上则以古体诗为主,收录了大约一百首古体诗词和七首新诗作品。
少年时光,总是最让人难忘,正如这本诗集的名字,「云霄」二字,就来自诗人对那段云端军旅岁月的怀念。1979年6月,年仅十八岁的曹津,少小离家,从秦岭之下的家乡,远赴「丁香之城」的长春学习,从此加入了光荣的人民空军。壮志在胸,诗兴难抑,他张口吐出这首豪情万千的【七律·赴长春航校】:「秦岭太行又燕山,/五千里路两三天。/丁香城里花似锦,/雄鹰队中梦有缘。/畅想南沙巡碧海,/展望领空灭狼烟。/北国如意春风到,/青春岂能似等闲。」这一首诗里藏着「男儿何不带吴钩」的壮志,藏着金戈铁马的「刀剑声」,气冲霄汉。还有这首【渔家傲·单飞】:「鸟将出巢夜将旦,/狼将嚎叫花将灿,/白雪茫茫乌云乱,/朔风贯,/滑舱举手远教练。//排排战鹰接伙伴,/少年英姿梦呼唤/晨曦光明炊烟漫,/军徽艳,/拔地而起上霄汉。」该诗写于诗人首次驾驶战鹰单飞之际,「鲜衣怒马少年时」,豪气干云。
然而,少年总也要成长,些许挫折,更是人生磨砺的必备。于是,有了这首【渔家傲·被训话反省】:「寂寞空屋心烦透,/下楼走走出营部。/捡起青枝甩山路,/夕霞秀,/无心任凭美无数。/夜来月光皎洁处,/梧桐夹道人形瘦。/反思管训有错误,/学不够,/一篇作罢留笑后。」可见,这位鲜衣少年,就算遇到短暂挫折,也不过将其淡淡寄予清风明月,转而又笑傲长空去也。事实上,在整本【云霄心韵】的百余首诗作中,我所偏爱的恰恰是这一首,毕竟,在这样一本时间跨度如此之长,带有人生总结性质的诗集之中,敢于把自己的挫折岁月纳入其中,需要极大的气度与智慧。恰如这一首【自勉诗】:「世事沧桑几轮回,/你不为时他有为。/且把青春作快马,/踏破千山犹可追。」
弹指一挥间,「跃马长安市」的少年,自然会步入家庭,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本诗集中不可免的,自然还有吟咏天伦之乐的诗词,如【扶孩学步】:「秋日渝州水潭,/碧桃线柳舟船。/娇女蹒跚学步,/屈指流云岁半。/岁月匆匆天穹下,/感叹莫过抚小儿。」再如【七古·回乡春节】:「凭空一跃川陕间,/数千里地小时还。/殷勤飞雪来相送,/猛烈爆竹洗尘烦。/父母恩情千秋在,/手足情谊道不完。/大家饮宴长守岁,/国事家事彻夜谈。」还有【七律·回乡】:「故土别春二十年。/鸟声花语争趋前。/旧景斑驳影犹在,/新人新舍新果园。/旷野翠树千屏障,/无边青苗百里田。/重庆差友相随与,/满怀心绪到长安。」
「客舍似家家似寄」,游子漂泊,建功立业,午夜梦回,所不免的依然是思乡。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言:「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对于诗人来说,最好的传达情绪的手法,莫过于那些「景语」。写景诗,也是【云霄心韵】中比例最多的一种。如【秋词六句】:「浓云低敛秋开幕,/大风吹起寒衣步,/萧条庭院闲人住。
/日暮雨斜残塘里,/败叶纷飞门前树,/菊花不减香如故。」再如【浣溪沙·南山枇杷林】:「山下灯火醉红尘,/九天瘴雾匿星云,/青山孤影梦里人。/一从春雨初晴后,/寄予枇杷结香魂,/何期明月照如轮。」【七律·游三清山】:「云岭新绿一重重,/满目青川列画屏。/桃杏花开堆锦绣,/蝴蝶飞舞斑旅程。/怪石耸立凌天险,/栈道横斜万丈空。/三清山上夕照晚,/金蛇昂首眺华东。」含蓄隽永,回味无穷。
行文至此,读者诸君,您是否有了和我一样的感受呢?是的,这样的诗歌,这样的诗人曹津,是丰富的、是隽永的、是回味无穷的、是让人可亲可敬的。至于诗词格律,我所学本来只是现代新诗,对于格律是门外汉,只能「存而不论」了。但既然是「诗人灵魂的直写」,又何必去纠结那些条条框框呢?近来,我总以为,有些东西,是刻进了华族儿女基因里的,譬如我初次建家,总很反感那些「实木」家具,后来似乎一过三十岁,就开始对手串、木制品、奇石、中医、书法乃至国术等等传统文化越来越感兴趣。在曹津老师的影响下,居然也开始尝试着写一些旧体诗词。凝练、隽永、经过仔细推敲的语词,实际上最适合表达中国人的情绪和才情。
祝贺诗人曹津,感谢诗人曹津,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本优秀的诗集,我向他学习,向他致敬,敬礼!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新诗学会会员、北碚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现供职于西南大学出版社)
编辑:罗雨欣
责编:陈泰湧
审核:王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