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1年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值此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之际,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下面走进百年考古百大发现系列十八: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
提到山东泰安,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泰山,2200多年前,泰山因秦始皇在此封禅而名扬天下,此后的泰山也成为历代帝王举行祭天仪式的重要场所。泰山素有五岳之首之称,唐代大诗人杜甫更是在此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句。

泰山日出
►地理位置
泰安在6000多年前就诞生了盛极一时的大汶口文化,大汶口遗址位于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和宁阳县磁窑镇,总面积约82.5万平方米,是约6100-46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京沪铁路线上的摧残文明
1959年,京沪铁路山东段开工建设,施工队伍在泰安宁阳县大汶口镇的施工工地上挖掘出了一些年代久远的陶器碎片和墓葬。队伍负责人在上报项目指挥部后,指挥部当即下令停止施工,并派人去请当地的文物保护部门前来鉴定。
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的指导下,省文管处和济南市博物馆连夜派考古工作人员到达现场进行了首次抢救性发掘。此次发掘面积5400平方米,清理墓葬133座,出土随葬品2100余件,属大汶口文化中期和晚期。

1974年至1978年泰安地区文物局具体负责进行了第二、第三次发掘,共揭露面积1800平方米,发掘墓葬56座、120余个灰坑、14座房址;2013年和2015年进行两次考古发掘。
►因为误认被耽搁7年才出土
早在1952年文物普查时,考古人员在当时的滕县岗上村就发现了大汶口文化的彩陶片,但由于仰韶文化的彩陶太具代表性,因此将其视为仰韶文化的遗物。1957年,考古人员又在山东安丘发掘出七座大汶口文化墓葬,由于出土遗物的面貌同龙山文化较为接近,因此将其归之于龙山文化的范畴。直到1959年大汶口遗址出土了大量丰富的、具有代表性的实物资料,才使得大汶口文化被世人所认识,大汶口文化也因此被耽搁了7年才出土。
►独具特色的彩陶文化
大汶口文化彩陶图案色彩鲜明,绚丽灿烂,绘制图案纹样多用多色彩(或称复彩),一幅图案往往白、红、褐、黑各彩并用;大汶口彩陶的纹样图案也不同于同时期以动物纹样为主的其他彩陶,大汶口出土的彩陶以自然界中植物的花叶纹样和各式几何图形为主,创造了许多不同于常见的勾叶纹、弧线三角纹、圆点等图形。
红陶兽形壶
通高21.8、通长22.3、体宽14.5、足高7.9-8.4厘米,1959年大汶口遗址出土,酒器。夹砂红陶,通体磨光,圆面耸耳,遍施红色陶衣,光润亮泽。拱鼻,张口,鼓腹,四足,短尾上翘,耳穿小孔,背装弧形提手,尾根部一筒形注水口,可受水,嘴可出水,体肥壮,腹部鼓起加大了容积,四足立起便于加热,造型生动美观,近似猪或狗形。

红陶折腹鼎
通高28、口径13.5厘米,1959年大汶口遗址出土,炊煮器。泥质红陶,器表磨光,施红色陶衣。

白陶鬶(guī)
高14.8厘米,1959年大汶口遗址出土,灰白色,颈部粗短似漏斗状,顶部有斜向的流伸向器身前部。圆环形提梁,上联颈部,下接器身,表面按压成绞索状。腹部略呈球状,腰部有一周横向附加堆纹,表面压印成花边形的装饰。三个肥大的空袋足,呈鼎立形式均匀分布于腹部下方。

网纹彩陶背壶
口径10、腹径23、底径7.9、高30.6厘米,1959年大汶口遗址出土。泥质红陶,侈口、短颈、椭圆腹、平底,腹部一侧有宽带竖耳一对,另一侧一突钮。肩腹部绘两层上下交错的黑色连三角网纹,下层两竖耳一段绘菱形网纹。

►东方古代文明的曙光
从大汶口文化出土的生产工具、日常用具和墓葬习俗来看,大汶口文化处于原始农业为主的部落氏族,畜牧业已经有了从农业单独分离出来的趋势。出土的墓葬陪葬品表明母系氏族社会盛行的对偶婚已经有所动摇,父系氏族制度有了萌芽,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差距。
从社会发展来看,农业的进步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人类的生活方式逐步向定居方式转变。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诞生了独具特色的大汶口玉器文化。
大汶口遗址出土了铲、臂环、指环、笄、管等玉器,玉器的颜色有墨绿色、翠绿色、淡黄色、鸡骨白色、白色带黑斑。山东邹县、莱阳县均产玉,所以这些玉器的玉料可能产自当地。
大汶口文化玉镯,镯子的内圈呈椭圆形,外圈呈圆角方形,造型十分独特,镯面光滑。

大汶口文化中的玉铲钻孔工艺特别,它是用先琢后钻法完成的,先在需钻孔的部位用尖锐的工具反复琢刻,使玉料上形成圆穴,然后在圆穴上再进行锥钻钻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