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社会

潮评丨别让人为制造的「黄沙」埋了万亩树木

2023-03-29社会

潮新闻 特约评论员 毕舸

潮评丨别让人为制造的「黄沙」埋了万亩树木

近日,一则「跪地求水」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当事人孙国友及家人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之前当地出台相关政策,引进外部企业来投资治理毛乌素沙漠,他就此承包了当地万余亩沙地,从事植树造林事业,并将以往做生意所积累的一千多万积蓄都投入到了林场建设中。

2009年,当地新建了一个名叫「神华宁煤双马煤矿」的项目,将开矿地点设在了孙国友林场水源地附近,原本丰富的地下水因煤矿下挖需要抽水作业,地表水沉降严重导致水源流失。煤矿方当时承诺,等矿井建好,会提供达标的水源给林场,然而这一承诺迟迟无法兑现。对此,双马煤矿发布公告称,目前正与孙某某就供水事宜进行协商,相关问题正在核查,相关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此事之所以牵动各界关注,在于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新发展理念重要内容,也是民心所向。国家和地方对于沙漠荒山等地区植树造林,会给予相应政策扶持,如专项补贴等。据宁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关于提前下达2023年林业改革发展资金项目计划的通知】显示,本次下达中央财政林业改革发展资金4.58亿,包括退耕还林还草补助、非国有林生态保护补偿支出、造林补助等,要求各市县(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升项目建设成效,确保项目建设任务完成。

可见,国家和地方在包括沙地治理在内的生态保护方面,保持连年投入,正是基于生态治理的长期性。一方面,自然环境的修复和改善,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能够激励更多人参与。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转好,又将给当地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可谓功在千秋。

也因此,万亩树木被煤矿断水面临枯死,是孙国友不能承受之重,也是所有关注生态治理建设的人所难以接受的结果。同为招商引资,相比于植树造林,煤矿投产或许能给当地带来更多短期收益,但不能以水资源和林场为代价。因此事件受害的不仅是孙国友,更是当地环境和民众,这就涉及到该项目的合规性和合理性。当初该项目是否经过环评,对于水源的破坏程度、后续多久能予以修复、对孙国友等受害者的补偿如何到位等关键问题,在相关论证和决策程序中是否加以充分考量,都有待当地公开相关信息。

煤矿投产后,承诺的污水处理厂建设拖延至今,仍因「水盐分高无法浇灌树林」,这是煤企缺乏契约精神的体现,更暴露出当地投资建设环境的问题重重。孙国友作为一名投资者,也是当地生态环境改善的建设者,连日常造林所需的足额水源都无法获取,当地却坐视这一现象十余年而未有动作,如此管理不作为,如此营商环境,岂不让前往当地发展的创业者、投资者寒心?

万亩树木被煤矿断水面临枯死,更需反思当地发展模式存在的偏差。一些地方谋求发展积极性值得肯定,对于账面经济价值高的项目如煤矿,往往会大开绿灯。然而,其对生态环境的整体破坏,是否才是更大的风险?一个环境严重破坏的地区,将造成人口流失、经济民生凋零,这在以往多有先例。

随着事件被曝光,期待当地尽快还孙国友以公道,保住来之不易的万亩林木,更要彻底反思自身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地方应贯彻到日常治理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赶跑一个沙地建林的孙国友易,重建公众对于当地生态治理的信心却难上加难。在全民环保意识日益高涨的今天,任何有损环境的行为都为公众、法律所不容,当地应尽快查清事实,追责相关责任人,尽快修补相关环保治理体制的漏洞与不足,不能再让人为制造的「黄沙」毁了树木,更毁了当地的自然生态和公共治理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