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之下,关于买不买商品房的问题,乐空认为,老百姓都会围绕以下几个方向去做决策。
1)投资
商品在交换的过程之中会产生价差,这是投资最底层的逻辑,而商品的流通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商品未来的价格,所以具有投资属性的商品往往都具备流动性充裕的特征。
房子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满足这些商品属性的,但也因为其单一价值过高,所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投资方式。
在做资产配置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安全,其次就是保值,如果商品房满足不了这些最基本的需求,那么房子就只是房子;另外投资还需要考虑经济环境以及政策因素,如果当前的商品房达不到这些要求,乐空觉得房子的销量是很难上去的。
2)结婚
「买新房,娶新娘!」这句话一直在坊间流传着,结婚是人生三大喜事之一,所以国人对它的重视程度很高。
结婚意味着两个年轻人重新组建一个家庭,新婚怎么少得了一套自己的住房呢?
所以结婚率的情况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房子的销售,只不过现在的年轻人晚婚晚育已经成为了一种现实,加上人口老龄化以及男女比例失衡等一系列问题的涌现,再叠加房屋价格太高的影响,作为结婚之中刚需品的商品房也变得不怎么刚需了!
3)上学

带有好学区的房子一直以来都是市场上的「香饽饽」;那些年,家长们为了小孩能够上一所好一点的学校,苦口婆心,想尽办法。
我想大家应该在网上见过各种天价学区房的新闻吧,所以一些开发商利用这一点,大打学区房这一张王牌,至于目的就可想而知了。
既然房子作为商品,提高销售无可厚非;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之中,一些人利用老百姓望子成龙的心态,刻意抬价就有一点过了。
乐空不否认,带有学区的房子确实在市场上竞争优势会明显一些,只不过百姓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一些房企应该有点社会责任,才能让整个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4)改善
社会要发展,人也要进步,「改善」这个词很符合这个时代的气质。
「水往低处流,人没人往高处走」,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最真实的写照。
任何行业都是在持续迭代中发展壮大的,房地产在国内的改革浪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
当人们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对物质、精神的追求都会同步更新,住房环境好一点,日子过得红火一点,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最乐意看到的事情。
有需求的地方,就会有市场,也会有生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百姓对住房品质的追求不断提升,「改善」住房这一门生意就来了,这也是未来中国房企可以持续耕耘的产业路径。
5)迁徙
人口的流动,就意味着生活圈子的变动;人类从一个地区「迁徙」到另一个地区,随之而来的就是生活、住房、消费的到来。
早些年,全国各大城市掀起的「抢人潮」,大家应该还记忆犹新吧;按照目前人口基数的变化,各大城市群体对人口的需求将会越来越明显,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景象的主要原因;我们都非常清楚,一个城市要想能够长久不衰,必须有足够的人口支持,不然很难享受到「人口红利」。
但是人们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的变迁,总是需要一个理由或者契机的,或是升学?或是就业?亦或是某个城市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所以,任何地区,任何产业,如果人的问题不能解决,一切都是空谈。

最后总结
「少有所为,老有所养」,是人们对美好生活最初的定义;因为工作与生活,我们可以举家而至,如果把压力作为动力,生活肯定是越来越有奔头的;如果是靠透支美好生活的预期来烘托的景象,那是很难长远的。
过去一年以来,对房地产市场由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创了很多纪录;下调房贷利率,限购松绑,因城施策等一系措施蜂拥而至;不过,这么大力度的支持,也侧面反映出了楼市存在着很多问题,力度越大,事情越麻烦。
我们国人的习惯,总有着买涨不买跌的传统,当房地产市场风雨飘摇时,百姓又哪里有勇气去押注哦?
政策再多再好也只是政策,市场的表现才是最真实的反馈;之前人为因素如此之重,就不做彻底的干预,如果都能像长沙这样的城市做严格的限制,也不至于落到现在这么被动的地步吧。

早些年,一些县城的价格都被炒作到了10000元/平方的天价,试想一下,一个县城的经济能有多大?除了一些先进代表之外,国内这么多县域,又有几个县城的产业可以支撑住这么高的天价地产?
所以,当前的情况并不是买不买房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买的事情;一些地产开发商,如果一直打着「理想国」的幌子去愚弄百姓的口袋,那这个行业永远也好不了。
很多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当前的房地产价格已经触底了;乐空认为如果我们基于政策面去看价格的话,确实已经触底了;如果我们以「市场情绪」去分析的话,那就还差那么一点味道;所以,撇开刚需之外,2023年的房地产市场能不能转好,老百姓买不买房子,乐空个人觉得让百姓看到希望才是最重要的。
文|乐空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