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本迷雾重重的陈元光,为何在漳州、潮汕一带成为家喻户晓、备受百姓供奉的「开漳圣王」?
陈元光,十三岁从其父政,领将兵五十八姓戍闽,父薨后代领其众,勤勉治闽二十余年,期间开科选才,招抚流亡,烧荒屯垦,兴学重读,后世人称「开漳圣王」。
陈元光大概是今天的河南固始或潢川人,祖籍颍川、河东或者岭南,先祖或为义安丞陈洪,或为隋朝将领陈果仁之后陈克耕,或为陈霸先同族陈伯绍,但也可能出自代北鲜卑贵族侯莫陈氏。

固始县陈集乡的陈氏将军祠,据说是九十年代由王氏祠堂和原清代富商王天义兴建的山陕会馆改造而成。
至于「七星拱月」的陈克耕墓和魏敬老夫人的安山云霄庙,也都是现代新建。
而有陈元光诗作三十三首的【龙湖集】,如谢重光和杨际平等的诸多学者认为当属后世伪作。

陈元光的事迹,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中未见只言片语,只有【朝野佥载】、【元和姓纂】等的民史或者族谱中有零星记载,有说其为凶狠残暴的本地土著,也有说是跟随概为高士廉之孙循州司马高锭平复了潮州或者崖山的巨贼而建功授职,开漳建治。
宋代的当地民间始有纪念陈元光的庙廊,而自明朝中期起,从大多取自【白石丁氏古谱】以及陈氏、许氏、卢氏等家谱的【八闽通志】和【漳州府志】始,再到康熙年间的【漳浦县志】和【平和县志】,原本极为模糊简略的陈元光,经过不断的故事填充,先祖、子孙、将军山、将军礁、将军墓…等等遗迹得以一一展现,陈元光也最终成了高高在上「闽神」。

包括福建和闽、粤、赣相邻的中华东南地区,原本地恶瘴深,皆为山都和木客等的古越族裔地盘,所以自汉人衣冠南渡始,便峒寇、畲贼、猺盗不绝的动荡不已。
其后随着汉闽交流的越发深入,自觉为华夏边缘的当地汉人和土著便有了主动融入儒家正统的利益需求,而官方自然也有推波助澜的内在动力,于是和王审知同乡但门第更显赫、出身更高贵,甚至朝代都更伟岸的陈元光便自习惯给先祖增光添彩的当地士绅所修家谱起,逐渐从模糊不清的赳赳武夫成了可诗可战的一代儒将,再成超凡至圣的护闽神灵,进而堂而皇之的编入本邑文人主导的方志,最终由官方心照不宣的写入国史,成为皆大欢喜的无可辩驳。
而当地民众由此完成了身份重构,从流民氓隶摇身而成根正苗红的华夏正统。
【威惠庙】
宋·吕璹
当年平贼立殊勋,
时不旌贤事忍闻?
唐史无人修列传,
漳江有庙祀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