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以史为引:瘟疫才是常态

2022-11-23历史

一,瘟疫才是常态

在智人的三十万年历史中,我们大多数人只看到了「弱肉强食」,智人是通过大脑一步步走向食物链顶端。智力是很重要的一项条件,但肯定不是唯一条件,在同时期,不同人种多达十几种,其中最出名的是脑容量更大、身体更强壮的尼安德特人。但在极短时间内,其他人种迅速消失、灭亡。仅凭智人的武力手段不可能完美解释这一现象。

17世纪,当「五月花号」出现在北美时,印第安人也在短期内消亡90%。这是距我们最近,也是最著名的种族消亡案例,原因即是瘟疫。

以史为引:瘟疫才是常态

美利坚合众国的出生证明

回到中国古代,那个因小说出名的战役,亦是英雄辈出的年代。即使千年之后,亦不由让千古第一文人吟出「遥想公瑾当年…」孟德败袁绍、平乌桓。一统北方,华夏混一如探囊耳。让教员无不羡慕道,「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要知道惶惶中国史,南方统一北方只有一次半,第一次是明太祖驱除鞑虏,还有半次是孙文的武昌起义。)如此实力的曹操为什么会败给当时还没有开发、大面积原始森林的南方?小说归功于「孙刘联盟」、「军师联盟」。在绝对实力面前,这些都是螳臂当车。真正的原因在前四史【三国志】,魏武帝站在赤壁战场无奈的留下一句话,载入史册,「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以史为引:瘟疫才是常态

以少胜多战役均以客观因素决定

在农业社会,人口密度大的国家里,中国始终是执牛耳者。但农业社会的特点是,「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农民根本没有出村的动机及需求,是自给自足型社会,所以大规模战争往往携带大规模瘟疫。极小空间内长时间聚集大量人畜,在没有开启微观世界的年代里,这种操作无疑是致命的。因此中国有句俗语,「大疫止于野」。避免军队、城市这类人口聚集的系统,瘟疫自然会随着时间而消逝,这个办法就是让被感染者「隔离病死」,因而有另一句俗语,「大疫无三年」,三年还没病死,基本就是痊愈了。

以史为引:瘟疫才是常态

农业社会非官僚阶层的真实写照

农村的「野」就不会发生瘟疫吗?答案是否定的。在中国地方政府体系中有一个东西叫做「县志」,它的一大作用就是记录瘟疫,寻找规律。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仅凭「风调雨顺」这种非常态是不会有如今的中华民族。不论干旱、洪涝,随之而来的都是大规模瘟疫,仅黄河泛滥一项,可以查查有史可寻的记录共有多少次,每次有多少瘟疫,都造成了何等后果……

离我们最近的1942年,蒋校长炸花园口,导致黄泛,3000万人受灾,300万人死亡。绝大多数人不是饿死,而是病死。毕竟一个南京大屠杀才30万人口,造成如此规模死亡数字,侧面反应当一个政府无力完善基础设施,一个小灾难会变成一个大灾难,一个大灾难就会导致人口锐减,毕竟饥饿会给人时间,但疾病不会。

总而言之,即使在相对静止的社会,瘟疫亦是常态,何况如今80%-90%的城镇化。瘟疫在每个人身边,我们没有发现,是现代政府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防患于未然,同时是不断演化的公共卫生观念。

瘟疫与动物社会同时出现并演化,之前是,之后亦不会消亡。主观上否定瘟疫的存在,等于否定微观世界的存在,只是掩耳盗铃。

二,瘟疫的作用

孛儿只斤黄金家族不但给西方带去了「上帝之鞭」,还给西方带去了鼠疫,即黑死病。6年时间导致2500万人口死亡,欧洲人口锐减三分之一。巨大的变故让人们重新审视宗教,从而开启了文艺复兴,使西方摆脱了长期的愚昧与黑暗,同时人口的断崖造成了大量劳动力减少,西方不得不发展机器代替人工。发展机器的同时又促进了科技的进一步提升,直至工业革命。

1918年,历史上著名的「西班牙流感」约致1亿人死亡,全球人口不过17亿左右。一战并没有完成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的「去库存」使命,就紧急停战。直至三十年后,人口复苏,二战开始,继续重塑世界格局。因此可以说,我们如今的世界就是瘟疫塑造的,战争是可控的,它造成的破坏亦然,而不可控的是瘟疫。古今中外的与之博弈才是真正的人类历史。

与其称之为瘟疫,不如称之为细菌亦或微观世界。当显微镜出现那一刻,我们才开启了这扇大门,但之前我们已然共存了几十万年甚至更久远。在这400年的时间里,人类可以登月,但却无力制造出感冒药,感冒最终只能依靠个人免疫系统自愈,可见微观世界系统何等复杂。

以史为引:瘟疫才是常态

16世纪末,荷兰眼镜商发明

不必埋怨疫情给生活带来的影响,只是从非常态回归常态,目前能做的是积极适应,想想那些尼安德特人。最后记住「花园口」,天灾中往往有人祸,天灾不会置人于死地,但人祸会。总之,看遍古今中外的历史,我庆幸生于如今政府治下的华夏大地,因为他是历史的选择。

2022.11.23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