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搞笑

河北农大:把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建在乡村振兴最前线

2023-03-30搞笑
河北农大:把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建在乡村振兴最前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江涛 朱洪园 实习生 齐家乐

一端连着刚刚过完120岁生日的河北农业大学,一端则连接服务三农的最前线,河北农业大学教师们如今走出象牙塔、直达广袤乡村田间地头的路更快捷了。

脚踩油门、手握方向盘,李中勇自驾车每年往返于学校和曲阳县孝墓乡就有30多次,每次里程200多公里,这位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80后教师服务的农业创新驿站就位于这里。同为园艺学院教师的张鹤,每年往返学校和农业创新驿站的自驾总里程都在1万公里以上。「这条路太熟悉了!」若与张鹤同行前往他对接的创新驿站所在的顺平县大悲乡,即使专业司机也会大呼「跟不上」。

从2017年开始,河北农业大学与保定市签订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打造「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在这个政府、高校、企业、农民相互连接协同的高效枢纽,河北农大的师生与农业生产端无缝对接,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产业发展。

河北农大:把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建在乡村振兴最前线

孙建设教授在顺平指导苹果栽培技术。河北农业大学供图

20世纪80年代,河北农大人在承担列入国家「六五」重点攻关计划的「河北省太行山区开发研究」项目中,把科技送进农户,把知识献给农民,把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走出了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

自此以后,「太行山道路」就成为河北农大人最为珍视的「标识」。「这个‘标识’不仅概括了师生教学科研的价值选择、承载这河北农大人的精神气质追求,更体现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担当。」河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申书兴表示,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以「太行山」为农业创新驿站命名,正是站在新起点的河北农大人,对太行山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太行山道路的拓展和深化。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19年,在河北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如今广布于燕赵大地的农业创新驿站正犹如燎原星火,照亮了当地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

一所高校服务于农业全链条

如何实现给散养鸡「刷脸」,以统计在外「逛吃」了一天的它们是否全部回笼?在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的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第一次听企业负责人孙二东讲述他遇到的难题,即便身为河北农大动物科技学院的禽业教授,陈辉也不免一怔。

但作为驿站首席专家的她,很快就找来了河北农大信息学院的同事,鸡「刷脸」的难题也随之迎刃而解。「解决方案是基于图像识别技术。」陈辉介绍,通过智能统计安装在鸡棚出入口设备所拍照片中鸡的数量,就能做到对鸡群回笼情况的心知肚明。

随着「云养鸡」模式在网络销售中受到追捧,陈辉又再次向信息学院的「小伙伴」求助。作为「混搭」技术团队,这次他们协同攻关的是让消费者在线认养属于自己的「太行鸡」。

很快,消费者通过手机进入河北农业大学专家开发的「桃木疙瘩农场」小程序,手指轻点便可将整个鸡棚尽收眼底。通过24小时云端直播平台,消费者可以实时观看鸡的生活环境。

每只被认养的太行鸡甚至还都佩戴了智能脚环,消费者不仅可以检测到鸡的运动步数,还可以通过扫描脚环上的二维码了解鸡从出生到屠宰的信息数据。

这个混搭技术团队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再接再厉又开发出识别功能,让定制客户可以从鸡群中找到自己的专属小鸡,观察其位置和长势,「云养鸡」的体验感得以瞬间爆棚。

身居象牙塔,作为河北农业大学科教兴农中心副主任,周宏宇将目光聚焦三农前沿。他注意到,相较于品质的提升和产量的提高,位于产业链后端的品牌打造和高效销售,成了一些地方现代农业生产遇到的瓶颈。「通过市场端促进农业生产端,就需要相关专业混搭组队、协同技术攻关,破解农业产业链发展中遇到的短板问题。」

通过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河北农业大学形成了一套对农业产业链从科技研发到生产销售全方位服务的模式。「术业有专攻,通过入驻的河北农大专家团队,创新驿站可与全校所有的科研技术力量实现对接。」

河北农大:把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建在乡村振兴最前线

高洪波教授研究番茄基质栽培品质提升效果。河北农业大学供图

在周宏宇看来,这不仅得益于这所涉农高校相对齐全的学科设置,更离不开走「太行山道路」已成为每位河北农大人的自觉。

从2017年以来,仅在保定市的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建设中,就有河北农大15个学院、45个专业的师生参与其中,科技助力13 类农业产业,更有300余名青年教师投身驿站工作,4300 余名学生在此实习试验。

一项成果支撑了一方新产业

2021年,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上,河北农业大学的参赛项目【梨想——梨果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一举拿下「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

在总决赛中做发言展示的正是农业创新驿站成员、团队中的年轻代表——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2017级博士生李刚、2018级本科生于新乐。

在舞台炫目的聚光灯下,他们讲述了河北农业大学19名教师和34名博硕研究生、本科生组成的师生团队,10多年间帮扶河北省邢台市威县梨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创业历程。

「当通过无人机俯瞰10亩现代化梨园的时候,你就会对农业科技工作者‘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豪情有了最直观的感受。」指导教师许建锋告诉记者,参赛主题「梨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梨想’与理想谐音。」

河北农大:把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建在乡村振兴最前线

许建锋副教授指导学生实践。河北农业大学供图

在位于邢台市威县的农业创新驿站,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师许建锋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前有首席专家张玉星教授,后有年轻教师和90后00后学生。

「农业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产业。」许建锋清楚地记得,团队接到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梨体系「省力化栽培技术与模式」研究任务是在2010年。他们开始探索适于威县的 「三新四化」栽培模式时,当地一棉独大,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增收致富难。

而今威县梨产业从无到有,以「三新四化」栽培模式种植梨园近10万亩,「威梨」成为当地区域公用品牌,「吃威梨有威力」正逐渐叫响;而他们科技攻关的成果已在全国得到推广,目前辐射26个省份,有力推动了中国梨栽培由落后模式向现代化模式的转变。

「一个农业成果支撑了一方新产业。」有大赛评委曾高度评价【梨想】的价值。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几年来,通过所服务的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师张鹤正积极推动经营者将农业工人的收入更多地与公司效益挂钩。「游说了4年,终于从前年开始实施,并初步达到了效果,但还不够!」

此举的目的是使双方在提质增效基础上实现双赢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探索。这点公司工人都看得到,但在这之外,张鹤则看得更为深远——「乡村振兴需要人才,为这些回流人才搭建起承载他们的产业基础尤为迫切!」

一个传统几代师生根扎沃土

从太行山道路一路走来,河北农大人从不缺少身边的榜样。被誉为「太行山上新愚公」的李保国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这位河北农业大学教授生前曾表示,要想成长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首先要「把我变成农民」。

2022年4月24日到9月18日,赵世馨和她的同学们就在顺平县大悲乡当了4个多月的「果农」。在这里的农业创新驿站,他们经历了苹果树从开花到结果收获的过程,陪着苹果树从施肥、剪枝、套袋到成熟、采摘……

这位河北农业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最喜欢的环节就是在秋天收获大苹果。接受记者采访时,赵世馨特别强调了大苹果的「大」字,尾音拖得很长。

在这期间,她对当地不同品种的苹果都「门儿清」。返校后她和同学们还要继续在实验室里研究从驿站带回的苹果样本。

4个多月的田间劳作,让这位女大学生的皮肤被晒黑了。赵世馨表示这让自己看起来更接地气了。「见多识广的记者来采访时,竟都没能认出我是一位大学生。」说这话时,24岁的她语气中不免透出「凡尔赛」式的小得意。

河北农大:把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建在乡村振兴最前线

李中勇副教授指导学生实践。河北农业大学供图

作为实践性强的专业,农学专业学生的农业实践能力培养是检验高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现实中的果树不都长得和课本上一样。」陈辉笑着告诉记者。来到对接的农业创新驿站,养殖户遇到的现实问题,总能让陈辉脑洞大开。

太行鸡好啄斗,一番打斗,不免掉落一地鸡毛,影响了太行鸡销售时的「品相」。如何培育出「乖」一点的太行鸡?就此展开的研究,使这位80后教授拿到了相关国家项目的支持。

正所谓「言传身教」,陈辉带领的本科实习生,也在农业创新驿站完成了自己的首个科研项目,开发出的「功能蛋」对眼睛具有保健功能。

做离这片土地最近的人、成为最了解这片土地的人——从太行山道路到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身为地方涉农高校,始终是河北农大师生不变的追求。

责任编辑:原春琳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