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娱乐

看完原著才知道,所有影视改编里,最懂西游精神的竟然是星爷

2022-11-24娱乐

文丨花欲燃吖

看完原著才知道,所有影视改编里,最懂西游精神的竟然是星爷

【大话西游】在内地风靡数十年在今天看来仍然是电影圈的一个奇迹,也是所有西游改编票房里的未解之谜。

从1994年北京小规模上映后的「票房毒药」,到28年后的今天被无数影迷和专业人士奉为传世经典,这部电影如同至尊宝的人生一样经历了起起落落,最后终于突破重重桎梏,穿越迷雾,踏着七彩祥云来到观众面前,成为人们心中的盖世英雄。

在今天敲下这一篇文字之前,我又特意将【大话西游】的上下两部分翻出来回味了一遍,好像就是那么一瞬间,突然看懂了星爷「无厘头」背后的魅力。

在所有「西游」改编的影视作品中,六小龄童版的大圣和唐僧无疑是最浩然正气的,也是最接近人们心中对取经人的完美幻想的。唐僧在昏黄的烛火下为悟空缝补衣裳,在马匹仆人都相继丧生后,仍然不改初心,声称哪怕是徒步走,也要靠双脚走到西天,取得真经度化世人。

取经之路,师徒的坚定执着,九九八十一难的大无畏,他们的精神感染着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人。

看完原著才知道,所有影视改编里,最懂西游精神的竟然是星爷

而与之相反的,所有改编中似乎最俗不可耐又或者说最偏离孙悟空和唐僧形象的,就是星爷的至尊宝和罗家英老师的唐僧。因为他们红尘气太重,因为他们市侩,他们有七情六欲,有种种烦恼和抱怨,他们取经不坚定。观音大士在「月光宝盒」开篇便戳破了孙悟空的借口:「你诸多借口,不过是根本不想去取经。

以至于这部影片被草率地定义为以搞笑为内核的喜剧,最初被称为「文化垃圾」。

然而,在真正翻阅了【西游记】原著后,读懂了唐僧和孙悟空的取经前奏,我们赫然发现,恰恰是这样的至尊宝和唐僧,反而最贴合吴承恩的西游精神。

大多数人懂什么是英雄,而星爷,他懂什么是西游。

西游是一群肉眼凡胎的普通人,在红尘跌宕中惊惧,恐慌,辗转,流离,他们经历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最后甘愿舍生取义,度苍生,济世人。

尽管他们动摇过,挣扎过,在人性的七情六欲中沉沦过,最终还是戴上了金箍并义无反顾。

看完原著才知道,所有影视改编里,最懂西游精神的竟然是星爷

在【大话西游】中唐僧被塑造成一个叽叽歪歪絮絮叨叨的烦人精,他像一百只苍蝇一样在人们耳边嗡嗡乱飞,飞得悟空烦躁不已,当头一棒,烦得观音大世都想掐死他。

他无能懦弱,胆小怕事,但他也会在最后关头向观音大世说:「徒弟有错,师傅有责任,我不会使你为难的。请姐姐跟玉皇大帝说一声,贫僧愿意一命赔一命!正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求姐姐你体谅我这样做,无非是想感化劣徒,以配合我佛慈悲的大无畏精神啊!」

唐僧和至尊宝的冲突是境界上的差异化,是三观的不同步,一个已入佛门的取经人,一个是痴缠于人间的山大王。一个是肉眼凡胎的普通人,一个是上天入地的齐天大圣。

两个人的矛盾冲突是凡人走向佛道的必经之路,也是孙悟空戴上金箍的修行过程。

孙悟空的亦正亦邪都在周星驰的举手投足,插科打诨,嬉笑怒骂之间。他狂野,他不羁,他对唐僧的种种不耐烦。

其实在【西游记】原著中,唐僧也是这样一个罗里吧嗦的俗人,惹得孙悟空心烦气躁,言语上并不弱于大话里的演绎。

看完原著才知道,所有影视改编里,最懂西游精神的竟然是星爷

比如在原著的第十五章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唐僧的「俗」和「弱」以及他的种种不坚定都在这一章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作者吴承恩似乎也在文中暗示了我们,西天取经之路不只是孙悟空一个人的救赎,也是唐僧断红尘,斩六根的修行。

鹰愁涧藏的不是小白龙,而是唐僧的不清净的心

观音菩萨将小白龙放在鹰愁涧,只等取经人到与他做个脚力。表面上看,是在为取经团队的聚拢做铺垫,实际上,这一章真正的意图是在表现唐僧上。

唐僧碍于李世民以及观音大士等人的撺掇,被迫走上了西天取经之路,走之前言之凿凿实际上是对权势的攀附和谄媚。他内心并不坚定,并且对这一路上的艰难分外恐惧。

一切恐惧都是内心生出的暗鬼。

心不静,则生恐怖心。

看完原著才知道,所有影视改编里,最懂西游精神的竟然是星爷

1、唐僧的聒噪和不安,是来自他对取经之路的迷茫

唐僧弱,在原著中哭哭啼啼不下数十次。小白龙吞了他的马,悟空正欲寻找,只见三藏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啊!这千山万水,怎生走得!」说着话,泪如雨落。

行者见他哭将起来,他那里忍得住暴燥,发声喊道:「师父莫要这等脓包行吗!你坐着!坐着!等老孙去寻着那厮,教他还我马匹便了!」

三藏却才扯住道:「徒弟啊,你那里去寻他?只怕他暗地里撺将出来,却不又连我都害了?那时节人马两亡,怎生是好!」行者闻得这话,越加嗔怒,就叫喊如雷道:「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

幸好五方揭谛和四值功曹等人奉命前来护送,这才让悟空能去同小白龙激战。小白龙隐身于鹰愁涧,悟空水性不好,空手而归。此时唐僧又一次唠叨。

三藏道:「不知端的可是他吃了我马?」行者道:「你看你说的话!是他吃了,他还肯出来招声,与老孙犯对?」

悟空对唐僧的弱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是忍无可忍。前一秒刚告诉他小白龙吃了他的马,转过头又开始絮叨可是他吃了我的马?悟空就差拿金箍怼到三藏脸上骂了。

看完原著才知道,所有影视改编里,最懂西游精神的竟然是星爷

2、「心猿」和「意马」是唐僧不坚定作证

在上一篇章中是孙悟空心猿归正的过程。斩了六根,正式跟随唐僧踏上取经路。「心猿」二字是作者赐给悟空的,巧合的是这一篇章鹰愁涧紧跟着就是「意马」。

小白龙受观音菩萨感召,化为白龙马驮着唐僧做脚力,一路西行。

唐僧前脚救助「心猿」,后脚收「意马」,心猿意马可谓是他此行的一个写照,思想混乱,难以把控内心,所以他面对妖怪焦躁不安,面对悟空也不懂如何驾驭。

他只想保命,不忍饥挨饿,不受冷受冻,也吃不得太多辛苦。

原著中的唐僧完全颠覆了影视中的得道高僧形象,有的只是如同大话西游里罗家英老师一般的脓包啰嗦的和尚。

看完原著才知道,所有影视改编里,最懂西游精神的竟然是星爷

当至尊宝戴上金箍,斩断七情六欲的时候,当师徒四人最终踏上茫茫取经路时,那背影有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悲壮。

戴上金箍不能拥抱你,放下金箍不能保护你。与其解读为爱情,不如说是一种西游精神,一种小爱和大爱的抉择。

人世间真正的可贵不是生来就高尚纯粹,而是在历经千帆,看尽一切世俗后,愿意割舍种种,去普度众生。

人能度己是人性,人能度人是佛心。

西游之路就是成佛心之路。

至尊宝和唐僧只有一个,不是所有人都能放弃小爱,勇敢地踏上取经路。

因为稀缺,才显珍贵。

当然,我此篇文章并非为了鼓吹大话而作,只是在品读原著中有感而发。

真正的英雄是明知前方刀山火海,仍一往无前,他们明明有选择,却愿意为世人背负更多。

这是我所理解的西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