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教育

中国高考分省录取的源头——明朝南北榜案

2022-11-24教育

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一年一度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高考,应该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招生考试。

中国高考分省录取的源头——明朝南北榜案

当今高考,每年都有上千万学子赶考

那么这么大规模的考试,牵扯到的各种利益,就难免既庞大又复杂,所以其中的争议自然就不可避免。在关于高考的众多争议之中,颇为核心的一条就是高考的分省录取政策。

高考虽然名为全国统一考试,但其实各个大学的招生名额都是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给各个省份的。而这个比例和中国各省的人口规模或者考生数量并无关系。所以考大学这件事,在不同省份难易程度有着天壤之别。

不过,很多听说过高考分省录取政策,甚至亲身经历过高考的人们,对于分省录取这件事并不十分了解,其实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个传统政策。

当然了,这普天之下从来就没有过什么真的「自古以来」,所有的「自古以来」都有着它自己的一个时间上限。高考的这个分省录取政策也是一样的。

说起分省录取,那一定能追溯到的一个源头,就是明太祖洪武年间的南北榜案很多朋友们可能都听说过,明朝初年的洪武四大案,而在明太祖洪武年间,除了这洪武四大案之外,还有一件非常著名的大案子。这场大案虽然处理结果血腥程度远不如洪武四大案那么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但是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却是更加的深远和长久,远在洪武四大案之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南北榜案,也可以算是高考分省录取政策的一个历史源头。

公元1397年,明太祖洪武三十年,这一年是大明王朝三年一度的科举之年。而这一年的科举出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情况:大明洪武三十年丁丑科,三甲51名进士,无一例外,全都是南方人,一个北方人都没有。而主持这次考试的正主考翰林学士刘三吾,他是湖南茶陵人,也是个南方人,所以落榜的北方考生就集体上告,指责刘三吾故意偏袒南方人。

明太祖听说这件事之后,就命令翰林院的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另外带上几名官员去重审试卷,看看有无差错和遗漏,酌情补录一些优秀的北方考生。而且除了这几位新的复审考官之外,明太祖还要求原本的考官以及几个新科进士,都跟着一块参加第二轮的重新阅卷。

结果第二轮阅卷完毕,张信上奏明太祖,说他们已经反复查阅了这次落榜的所有北方考生的试卷,很多都是文理不佳,这次录取并没有问题。为了证实这个说法,张信还专门挑出了几份试卷,一块呈给了明太祖。而且参与补录的新科状元还说,这些北方考生在答卷中还有犯禁之语,对皇上不敬,没治他们的罪就已经是皇恩浩荡了。

所有参与补录的官员和新科进士,除了戴彝,还有新科榜眼尹昌隆以及另外两名新科进士,表示自己发现了几份还不错的北方考生的答卷,应该补录。其他所有人都一口咬定,这一科的北方人真的都不行。

明太祖读完了这些人的奏报,立刻就莫名其妙地做出了裁决:张信等二十余名参与阅卷或者复审的官员,他们都是之前因为谋反所以被处死的宰相胡惟庸、大将军蓝玉的余党,所有这些人一律凌迟处死。至于剩下的参与阅卷或复审的官员,以及参与复审的新科进士们,除了那几位建议朝廷补录北方考生的不予追究之外,其他所有人流放戍边。

正主考刘三吾原本也应该处死,但是考虑到他已经85岁了,而且这刘三吾原本是元朝的湖广行省静江路儒学副提举,后来明军打到广西的时候,他归顺明朝,很得明太祖的信认和尊敬,所以明太祖对他法外开恩,减罪两等,发配戍边。

之后明太祖召集了这一科所有落榜的北方考生,由皇帝本人亲自又主持了一轮考试,录取了其中的61个人。这就是明朝历史上的南北榜案。

从表面上来看,这南北榜案似乎真的是一场冤案。因为最初北方落榜考生检举主考官刘三吾偏袒同乡的说法,其实并不可靠。事实上,在这场南北榜案里,当时大明朝的两京十三省里,最吃亏的恰恰是刘三吾老家所在的湖广场。因为第一次南榜的时候,并没有湖广考生被录取。而等到第二次北榜的时候,湖广又因为是南方,所以不在补录之列。最后这洪武三十年会试,南北两榜都没有湖广人。

而且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如果刘三吾真的在主考的时候徇私舞弊,那么以明太祖的精明和狠戾,绝不可能放过他。之前刘三吾的女婿和外孙,就是因为卷入了蓝玉案而被处死的。所以要说这「蓝逆余孽」,这刘三吾绝对是所有人里面,证据「最确凿」的一个蓝玉余党了。

而且自唐朝安史之乱爆发以来,直到元朝建立,在此期间,除了辽宋之间曾经有过一次百年和平之外,华北地区一直处在战乱之中,而江南地区除了金辽两次南下灭宋之外,一直都处于和平之中。就连北宋攻灭十国的时候,江南地区也是通过吴越政权主动纳土归降的方式并入宋朝的。再加上安史之乱和之前的怛罗斯之战,导致起自于关中的陆上丝绸之路断绝,发端于闽浙一带沿海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取而代之,这就使得江南地区成为了整个中国的经济中心。直到今天,依然是这样。

只有和平才能带来发展,只有发展才能缔造繁荣。文章锦绣之地必然诞生于温柔富贵之乡,而穷山恶水难免不导致刁民泼妇,这也就是齐国宰相管仲所说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那么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就是这一场考试确实是南方考生的水平遥遥领先,恰好就垄断了所有的录取名额呢?接下来,我们就分析分析这件事。

大明朝时期的南方教育水平,虽然确实多年来一直优于北方,但是南北方之间的教育差异并没有达到那么天壤之别的程度。我们就以南北榜案之前的那届科举考试(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为例:在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一甲3人之中,榜眼是陕西人,北方人占到了33%;二甲30名,其中3个北方人,占到10%;三甲66人,17个北方人,占到26%。这科总共录取了99人,其中北方人21个,比例大概也正好就是21%。而依据洪武二十六年的黄册人口登记,当时明朝全国总人口大约6000万,其中北方人口1600万,占到了26%。所以这北方进士的比例,其实和人口比例大体相当。

后来,明仁宗洪熙皇帝虽然说过:「比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但这其实是他为了表达支持南北分榜录取而做出的一个的表态,数据并不准确。有学者专门统计过,明朝南北分榜之前,南方人和北方人中进士的比例,其中北方人所占的比例一直是在一成到两成之间。所以说,按照人口比例来看,南方人在洪武朝之前的历史科举考试之中,虽然一直占有优势,但是从来没有获得过压倒性的绝对优势。

因此一科会试,51位进士,一个北方人都没有,这确实太不正常了。与其相信这是一次巧合,倒不如相信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舞弊。至少这个录取结果应该是大有猫腻在其中的。

给出这个结论之后,估计有朋友就会反驳:科举考试,考官是没办法和考生勾结作弊的。因为从宋代以来,科举考试都是要糊名和誊录的。所谓「糊名」,就是考官阅卷的时候,是看不到考生姓名的。而「誊录」的意思是说,所有考卷都要由专门的誊录官重新抄写一遍。最后考官能看到的只有誊录官重新抄写过的答卷,这样就没有办法通过考生的笔迹去认出熟人。

中国高考分省录取的源头——明朝南北榜案

贿赂考官,是常用作弊方式之一

虽然说历代朝廷为了杜绝科举舞弊,也真是殚精竭虑了,但是科场舞弊案,仍然朝朝都有。毕竟这规矩是死的,可人是活的。归根结底,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这种文科考试的评判,其实非常主观。哪篇文章是好文章,哪篇文章又是差文章,哪篇又是更好的文章?严格地说,评判文章的好坏,这跟主考官的个人喜好、个人阅历、甚至阅卷时个人心情都有关!这不像是考数学,如果某个考生写了1加1等于3,那么别说他是考官的学生或者老乡了,就算是考官的亲儿子,那也没法算他对。可是对于科举答卷的评判,完全没有任何客观标准,100个人完全可以给出200个答案。

所以,为了对付糊名和誊录,人们就发明了一种新的作弊技巧:关节条子。什么叫关节条子呢?就是考生在开考前提前贿赂考官,然后给考官递过去一张条子,上面约定在试卷的某个地方使用一些特殊的字眼作为标记,等考官阅卷的时候,在说好的地方见到了约定的字眼,自然就知道这是行贿考生的试卷。

比如光绪十八年壬辰科会试,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出任总裁官,也就是会试的正主考。考试之前,翁同龢的两个同乡、晚辈张謇和刘可毅去拜访翁同龢,翁同龢一直非常欣赏张謇的才华,一直是有心提拔。所以在聊到科举考试的时候,翁同龢就一再强调「今日时势,宜统筹全局」。张謇为人耿直,他觉得翁同龢只是在议论时局,只是一个一般性的提点,所以就没放在心上。可是刘可毅留心了,所以刘可毅在答卷的时候,就把「统筹全局」这四个字写到他的文章里。因此,阅券的时候,翁同龢就以为这是张謇的试卷,当场定为第一名,结果拆封之后才发现弄错了。

再比如,民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他父亲当年参加浙江乡试的时候,鲁迅的爷爷就曾经贿赂考官,也是想约定在试卷里写上「宸衷」和「茂育」这两个词作为标记。当然了,这次行贿的结果是,鲁迅的爷爷被人举报,不但丢了官职,还被判了个斩监候,这也成为了周家家道中落的诱因。

传说早在宋真宗的时候,翰林学士杨亿主持科举考试,考试之前,他的福建同乡们前来拜见他,想要打听点内幕,套套试题什么的。结果,杨亿听过这些同乡晚辈的要求之后,说了句脏话「丕休哉」,然后就拂袖而去了。而在场的这些福建学子们,有些脑筋直的以为杨亿是为官正直,认为自己这趟碰了个钉子;可也有些人那智商不愧是闽商的后代,听出来了其中之意。最后这场考试的结果就是,所有在答卷里写了「丕休哉」这三个字的全都被录取了。

那么洪武三十年丁丑科,会不会又是一场明朝版的「丕休哉」呢?你还真别说,这还真有可能。当然,这倒不是说刘三吾在考试前秘密召集了南方考生,跟他们约定了一个类似于「丕休哉」的关节条子。而是说,在这次科举阅卷之中,刘三吾等人很有可能是按照一个无论是糊名,还是誊录都无法隐藏的考生信息,去有意筛选考生的。那就是:文章风格。

其实,我们今天比较熟悉的这种全民参与的科举考试,是开始于宋朝的。而宋朝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这时候华北北部的幽云十六州早就已经是辽朝的了。宋朝享国三百余年,统治今天的北京地区却总共只有几个月时间。之后,随着女真人的第一次兴起,几乎整个中国北方都成了金朝的地盘,而只有南方还是宋朝。而在这段中国南方和北方分属两个国家的时期,正是中国科举制度全民化、模式化的关键发展时期。用【金史】中的话来说就是:这是一个「儒风丕变,庠序日盛」的时代。

那么在两个相互敌对的王朝的统治下,这南北方的科举,自然就难免被「丕变」到两种不同的风格上去了。至于之后的元朝,虽然一统南北,但是在元代,科举考试只是蒙古统治者安抚汉族读书人的一个策略,并不是做官的正途。整个元朝89年,总共只不过录取了1139个进士。6000万人口,只录取一千多个,那根本就等于一个人都没录取嘛,这差不多也可以看做没开科举了。

所以说这大明朝的科举,才是中国南北分治数百年来,第一次真正的全国统一考试。而在过去的这几百年里,南方读书人和北方读书人的文章写作,早就已经因为不同的选拔体制和社会需求,发展出了不同的风格。

这样看来,即便是有糊名和誊录的制度,但是如果主考官对考生的文风有明显偏好的话,甚至他在出题的时候就有意偏向于某种写作风格的话,那么最终的录取结果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后来明朝的科举考试,从成化朝开始,要求必须写八股文,这也是为了严格规定文章的格式、字数,通过限制考生的自由发挥,来获得一个相对客观、公平一点的评分标准。

中国高考分省录取的源头——明朝南北榜案

古代八股文格式和要求

那么,这些官员在科举考试的时候,通过文章风格大力提拔考生,为的又是什么呢?当然是为了结党。从宋代科举考试成为了读书人当官最核心的途径之后,师生、同年、还有同乡,就成为了这些「科甲正途」出身的官员们之间最重要的三条纽带。

想想明朝末年,楚党、浙党、东林党之间,那一番最终毁灭了大明王朝,甚至还延续到了清朝初年的党争,这些也就不难理解了。所以说,与其相信这一次科举考试的结果只是一次真正的意外,倒不如把这个结果理解成是江南士绅集团对大明皇权发起的第一次挑战。这样的挑战他们之后还会不断进行,直到一度取得了胜利。

而在洪武三十年,这时候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已经68岁了,距离他驾崩其实就还只剩下一年了。可能是因为岁数大了精力不济,所以这一回,从来就没有把「法不责众」当过一回事的明太祖,并没有像之前空印案和郭桓案那样,一上来就大开杀戒。他只是任命张信等人去重新审阅一下北方考生的试卷,酌情增补一些北方考生。

而且为了让已经被录取的南方考生,还有他们背后可能正在跟皇上玩心眼的大臣们安心,赶紧把事办好,不要节外生枝。明太祖还特意让原来的正副主考,以及已经被录取的新科进士们,一起去参与补录的阅卷工作。明太祖这个意思已经非常清楚了,那就是这次已经录取的51名新科进士,他都承认没有问题。他们的进士前程,以及刘三吾等人阅卷时候的公正性,都已经得到皇帝的认可了。现在只需要他们再酌情补录一些北方考生。

明太祖派去主持复审的张信和戴彝,也都是浙江人。可是结果呢,最后所有参与复审的官员和新科进士,除了个别几个外,全都一口咬定,这次考试中北方考生全都完全达不到录取标准。那明太祖也就只好重新举起了他那把尘封已久的屠刀,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完成了「五杀」。

之后,明太祖亲自主持的北榜,公开以地域为限制,录取了61位清一色的北方考生。这个结果本身就说明了南方的录取结果。在明太祖那从来就不是一个评分公正性的问题,而是一个政治性问题。后来,明太祖的孙子洪熙皇帝就曾经说过:「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大概意思就是说,这南方人和北方人性格特点各不相同,南方人善于写作,文章辞藻华丽,十分精彩;但是北方人为人处事更加沉稳。所以说,无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对于大明王朝来说,都是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各自有各自的用处。

假如明太祖接受了南方的录取结果,那么那些落第的北方考生会怎么想呢?他们是会接受这个结果,认为南方人就是比自己强呢,还是会在两年之后听说燕王起兵的时候,争先恐后前去投奔?南方人欺人太甚,咱们拥戴燕王做新天子,干死这帮南方人。

大明天子,是两京十三省所有大明臣民的皇上,并不只是江赣闽浙几省文人的皇上。而科举考试,选拔的是未来管理所有两京十三省的大明官员。因此,后来洪熙皇帝同意大学士杨士奇的建议,开始南北分榜的时候,才会说:「举之士,须南北兼取。比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

其实,正如前面谈到科举阅卷主观性的问题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所有人都一致公认的公正的选拔方式和评判标准。我们每个人所谓的公正的选拔方式和评判标准,只是对我们自己有利的方式和标准,或者说至少是一套我们已经非常熟悉,又不觉得自己在其中吃了亏的方式和标准。而这套方式和标准放在其他一些人身上时,那可能就是一种天大的不公平。在这个世界上,永远都不会出现所有人都认可的公平,有的只是人们心里对于公平永恒的渴望和追求。

不过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比屠刀更靠谱的还得是制度。明太祖对于南北榜案的处理,其实并没能真正解决问题。在之后,建文二年庚辰科的会试之中,状元、榜眼、探花居然是清一色的江西吉安人。有了前面对于南北榜案的分析,恐怕你也能察觉出来,这估计并不是什么真的「文坛佳话」。而到了再往后的永乐二年甲申科的时候,不光一甲三名都是江西吉安人,甚至就连二甲的前四名也都是江西吉安人。也就是说吉安这一个府就包揽了这科会试的前七名。

所以到了明仁宗洪熙皇帝的时候,会试开始分成了南北两卷。南卷和北卷按照六比四的比例进行录取。等到了明宣宗宣德皇帝的时候,又在南北卷之外增加了中卷,三卷的录取比例也相应的调整为:南卷五成五,北卷三成五,中卷一成。而属于中卷的地区,包括了凤阳、庐州、滁州、徐州和和州。这一片地区是明太祖洪武皇帝,以及大明王朝大多数开国勋贵的老家所在。宣德皇帝增设中卷的做法,也使得科举考试需要按照朝廷的政治需求来进行录取,这个原则表现的更加清晰和明确。后来到了明代宗景泰皇帝的时候,又把虽然在地理上属于南方,但是教育水平和江南地区有着明显差异的四川、广西以及云贵也划入到了中卷的范围。

之后清朝入关,沿用了明朝的分卷制度,不过因为中卷所代表的地区政治地位的下降,清朝又继续对明朝的分卷制进行了一些改革。最终,在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确立了分省录取的原则,可以说这个录取原则沿用至今。